《谷梁春秋》中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这句话意味着,周朝的男子到了20岁,就会举行加冠仪式,成为丈夫,与今天的丈夫这一词的意义有所不同。 甲骨文中,丈夫的夫字表示束发戴冠或用簪子将头发盘起来的成年男子,而未成年男子则是披发的。从这一点来看,甲骨文中夫字的含义与周代男子20岁加冠的礼仪一致,表明冠礼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商代。
既然夫代表的是成年男子,那么丈又是什么含义呢?通常,古今的解读认为丈表示长度,指的是男子的身高。问题在于,《谷梁春秋》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而当时周朝的尺制为23.1厘米,十尺为一丈,那么按这个标准来推算,丈夫的身高就达到了2.31米,这显然不现实,即使是虚指,也显得过于夸张。那么,丈夫中的丈到底有多长呢?经过殷墟的考古研究,商代的尺寸谜团得到了揭示,也解答了丈夫一词的由来。 古代如何确定尺寸长度 《史记》中记载大禹身为度,《大戴礼记》也提到布指知寸,意思是通过手指宽度来确定长度,另外布手知尺则是通过拇指和食指叉开的距离来确定尺的大小。这表明,古代先民常常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度量标准。 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北斗星座的斗柄由两根股骨构成,古人通过将股骨竖立于地面,根据正午的日影来勾画出影子的长度,用以判断季节的变化。这一方法不仅揭示了立表测影的技巧,也为勾股定理中的勾股提供了来源,且与《周髀算经》中提到的周髀(股骨)一词相关。考古研究表明,古人确实是以身为度的。 有学者认为,成年男子的股骨长度较为固定,作为标准长度更为适宜,这或许是古人选择股骨作为度量单位的原因之一。 商代的尺寸标准根据考古研究,商代成年男子的身高大约为165厘米(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这一身高大约等于拇指和食指叉开距离的十倍。明代的朱载埴也曾说过:若据身为度之一言,则应长十尺为是。这意味着商代的尺大约为16.5厘米。 在过去的百年里,殷墟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三把商代的尺子,其中有两把象牙尺和一把骨尺。根据出土的商代牙尺,发现其长度为15.78厘米,宽度为1.6厘米,厚度为0.5厘米,正面刻有10寸,且每寸刻有10分。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记载商代一尺等于9寸,但考古证据显示商代的尺子是10寸为一尺,推翻了蔡邕的说法。同时,这些尺子已精确到分,其中每分大约为1.6毫米,这一点通过周原考古发现的微雕甲骨文得到了验证,说明当时可能已经使用类似放大镜的辅助工具来进行精密的雕刻。 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也分别收藏了商代的牙尺和骨尺,这些尺子的测量数据显示商代的一尺大约在16到17厘米之间。经过分析,有学者认为商代一尺的平均值大约为16.18厘米,而骨尺的标准值为16.95厘米,这些数值与商代成年男子身高的十分之一非常吻合。 商代的丈与丈夫之谜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推测,商代的一丈长度只有今天的半长多,接近当时成年男子的身高。因此,丈夫这个词,实际上指的是成年男子,也就解释了为何丈在这里并不指代非常大的长度。至于大丈夫,孟子为其赋予了新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度量衡可能不如军事战争那样令人激动,但它却是社会运转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度量衡不仅涉及土地丈量、天文计算、商业贸易和建筑等方面,它也是社会组织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出土的度量衡实物以及大量的度量衡文献,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在这一领域的高度成就,而西方的一些历史发展则没有类似的实物和记录,这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