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明孝宗朱佑樘,被后人誉为“好人”和“好皇帝”,这一评价在大明帝王中实属难得。但这位被史书称为“弘治中兴”缔造者的皇帝,真的是做得那么完美吗?大明真如历史所称,进入了辉煌的中兴时代吗?而他的儿子朱厚照是否如传说中那样“荒唐不堪”?今天,我们将一一探讨这些问题。
皇帝毕竟是人,人就有七情六欲,也难免犯错。犯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知道错误却不改正。而大明后期的几位皇帝,如嘉靖和天启,便是典型的例子,他们明知自己有错,却一直未曾悔改。明孝宗朱佑樘,虽然史书上赞誉颇多,但似乎也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 首先要提到的问题是“京营占役”。京营是朱棣为保卫京畿而设立的精锐部队,曾是大明的骄傲。尽管“土木堡之变”后,京营的战力有所下降,但在于谦的整顿下,京营的战斗力恢复了。然而到了成化年间,京营却频繁被调去做苦役。特别是朱佑樘即位后,他察觉到京营占役问题严重,便下令废除这一制度,但令人吃惊的是,他不仅恢复了这一政策,而且比他父亲做得更为极端。京营不仅被用来参与皇家和公共工程建设,甚至连一些与皇室毫无关系的项目也都交给京营负责。 弘治六年,朱佑樘调动了三大营的官军修建岳父张峦的坟墓、仙游公主的陵墓等工程,甚至还修理了玄武门、金水河等地的设施。到了弘治十年,工程仍未停歇,京营的士兵被派去修建丈母娘的房子、神乐观和重庆大长公主的坟墓等。这些日益扩大的工程项目使得京营的士兵疲惫不堪,许多人开始逃役。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弘治十三年,监察御史刘芳上奏,指出“京师根本之地而军士逃亡者过半”,这意味着近一半的京营士兵开始逃避服役。曾经的精锐部队,逐渐沦为了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工程队”。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朱厚照即位后,直到他开始整顿京营,才有所改观。 在应对外部威胁时,朱佑樘的表现也令人失望。大明的皇帝多有较为强硬的外交政策,比如朱元璋和朱棣都采取过多次强硬措施。然而,到了朱佑樘统治时期,边疆防务明显松懈,尤其是九边防线屡次遭到侵犯。弘治十四年,朱佑樘命令出征河套,组织了十万大军,却只斩杀了12个敌人,这一结果在史书中被当作“耻辱”来讽刺。此外,辽东的边军几乎丧失了攻击性,往往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入侵,却无能为力。 更让人失望的是,朱佑樘对外戚和宗亲的过度纵容。在他心中,皇室亲戚和外戚都受到了极为优厚的待遇。他的两个小舅子被封为侯爵,岳父张峦也被授予国公高位。甚至他的丈母娘的房子也动用了京营士兵来修建,而这两个小舅子则四处兼并土地,疯狂涨租。即便如此,朱佑樘始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制止他们的肆意妄为。对于宗亲的要求,他几乎是“来者不拒”,只要有人请求,他都会满足。这种对外戚的溺爱,使得大明中期的土地兼并问题愈加严重。 虽然朱佑樘在个人生活上较为节俭,不张扬,但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嗜好——斋醮。这项兴趣使得他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宗教活动。从弘治八年开始,朱佑樘便迷上了斋醮,开始大量动用国库和内库的资金来支持这一嗜好。甚至到了弘治十六年,户部上奏报告,称“妆造武当山等处神像,费用不止千数”。这些宗教开支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导致大明的国库逐渐空虚。直到朱佑樘去世时,国家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留给国家的资金仅剩不到一百万两白银,远远不够应付丧葬费用。 朱厚照即位后,标志着这一切的转折。虽然他曾对父亲朱佑樘的做法感到不满,但作为儿子,他无法立刻改变父亲的决定。直到父亲去世,朱厚照才开始处理这些“后遗症”。他立刻下令暂停京营占役,着手整顿京营,恢复了部队的训练和战斗力。同时,他也加强了边防,重视九边的防务,将大明的边防状况逐步恢复到了正轨。在处理宗亲和勋贵的问题上,朱厚照与父亲朱佑樘完全不同。他严厉限制了宗亲和勋贵的土地和资源分配,多次拒绝他们的索取,并开始清理军屯和私人土地。通过这些措施,朱厚照成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减少了土地兼并的现象,也为大明恢复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