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场战斗,便是在南京城的守卫战。这场战斗,几乎充满了绝望的气息。太平天国的命运已经注定,唯一能寄托希望的,就是在混乱中成功突围。但洪秀全拒绝了所有关于撤离南京的提议,这一决定无疑扼杀了生存的最后一线希望。 在南京,李秀成的处境非常艰难,他四面受敌,不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最终,他决定与洪秀全同生共死。这个决定带有一种赌气的情绪,他心中的愤懑并未通过理性对话解决,而是选择了死守南京。李秀成的内心满是委屈,因为洪秀全身边的宗亲和随扈们四处散布他“忠而变奸”的谣言,让他无力反驳,心中的怒火不断积压,最终无法忍受。李秀成为百姓付出了所有,但却深陷在洪秀全与曾国藩这两个强大势力的漩涡之中,进退维谷。 守卫南京的过程,是一段充满心酸与绝望的旅程。当南京被攻破时,场面惨烈,暴露出湘军的极度残暴。 --- 一
孤独地守卫南京,就像是一场慢性的死亡,正如洪秀全日渐虚弱,病重不治,仿佛他早已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曾有外籍传教士评价洪秀全缺乏理性,这一点在这场决战中得到了彻底的证明。洪秀全为何死守南京?一方面是为了保住天王府的金银和女人,另一方面,他对李秀成的猜忌已经变得非常严重。如果让李秀成带兵撤离,恐怕会激起他更深的疑虑。 南京城外,李秀成早已控制了所有土地。洪秀全知道,一旦离开南京,他就成了瓮中的蚱蜢,等待着被屠戮。这种选择是典型的自私与多疑。 与洪秀全不同,清廷一年前已经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曾国藩。1861年底,清廷下旨,任命曾国藩掌控安徽等四省的军事大权。虽然名义上是四省,但其中三省几乎已被太平天国占领,这份命令几乎是空洞的,但它却激起了曾国藩进攻南京的渴望。拿下南京,不仅是摧毁太平天国的心脏,还意味着他将一举成名,封王加爵。 李秀成为何坚持守卫南京?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他的母亲和城中的百姓,其次是他对洪秀全的忠诚,但最终却无法保住他们的生命。李秀成清楚地知道,自己孤军奋战的结局必然是失败:“我有几十万兵力,为什么仍然被困在南京?”他早已看透南京难以保住。但他依然坚持,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百姓的承诺,使他忽视了自己的生死。 洪秀全自从定都南京以来,已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方圆五百里内,不能有清军。”这成为了他夜夜无法安眠的来源。曾国藩兄弟的包围越来越紧,南京变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而洪秀全就是困在笼中的羔羊,曾国荃则是饥饿的狼。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到:“天王焦虑,每日烦躁不安。”这种多疑与焦虑几乎让洪秀全精神崩溃。他总是强调自己是“天兵、天将”,而一旦有将领提到“我的兵”,他便怀疑其心怀叛意。 南京城内的局势越来越糟糕,李秀成不得不动用自己忠王府的粮米来分发给百姓,而其他王府则暗中藏匿资源,导致整个城市粮食严重短缺。 --- 二 攻城的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地道和埋设炸药。根据洋枪队首领戈登的描述,这些地道有的深达4.5米,宽约1.5米,每隔一段就设有通风口,地道两侧用木材加固。虽然每天的挖掘量不到5米,但最终,这些地道为湘军的进攻提供了突破口。 然而,到1863年末,地道战并没有带来决定性的突破。与此同时,断粮成为了致命的关键。湘军封锁了长江水道,彻底切断了太平军的粮食供应。尽管偶尔会有小规模的粮食运输进入南京,但每次都面临情报泄露和伏击的威胁。 南京城内的民众与守军依旧忍受着巨大的苦难,而曾国藩为了加快攻城进程,也在清廷的压力下,采取了更加激烈的战术。 --- 三 随着守城的困难不断加大,曾国荃决定采取更加极端的手段。经过两年多的围困,到了1864年六月底,湘军终于开始加速攻城,李秀成的部队依然顽强抵抗。但南京城内的守军已显得疲惫不堪,他们依然坚守,直到最后的时刻。 曾国荃的精锐部队和淮军联手,开始猛烈进攻,逐步逼近南京的外围。到7月19日,南京城的防线几乎被突破。当天下午,一声巨响震动四方,太平门被炸开了一个大缺口,湘军终于成功进入南京。 --- 四 随着南京的沦陷,曾国荃下令对城市进行屠杀。数万无辜百姓在湘军的屠刀下死去,整个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李秀成虽然被俘,但他请求停手,并希望能够宽恕那些无辜的太平军士兵。然而,这种请求注定无法改变南京的命运。 南京的沦陷,也意味着太平天国的彻底覆灭。 ---这一切,不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结局,更是一段关于百姓悲惨命运的历史。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他们的所作所为,与那些被历史洪流卷入其中的普通百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