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丹麦女王退位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发现,现代的许多君主都会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把王位传给继承人。比如,西班牙的前国王胡安·卡洛斯和日本的前天皇明仁,他们都在生前主动让出了皇位。甚至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有过退位的打算,只是她还没来得及执行,便去世了。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皇帝却很少在活着的时候把皇位传给继承人。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们不希望卸下沉重的责任,安享晚年吗?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也有一些君主在活着时将皇位传给继承人的情况。我们来看这些案例,看看这些皇帝传位后都经历了什么,就能明白为何大多数皇帝宁愿一生守着王位,也不愿意轻易让位。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过类似的现象。赵武灵王便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国力空前强大,疆域广阔,自己也非常得意,便决定将王位传给儿子赵惠文王,而他自己则专心当主父来辅佐儿子。然而,赵惠文王并不是赵武灵王的长子,这引发了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的强烈不满,最终他发动了叛乱。 赵惠文王的手下早有准备,最终赵章失败逃到了赵武灵王身边,向父亲请求庇护。赵武灵王作为曾经的赵王,认为自己理应受到尊重,因此拒绝交出赵章。可是,赵惠文王的手下很快集结了兵力,围住了赵武灵王的宫殿,意图强制抓捕赵章。赵武灵王的宫殿被围困了三个月,期间粮食告急,最终赵武灵王和赵章因饥饿而死。 另外,北魏的献文帝拓跋弘也曾主动让位。拓跋弘在位时,朝中的大权几乎都被他的母亲冯太后掌控,这让拓跋弘感到极为不满。为了收回朝政,他决定将皇位传给儿子,而自己则以太上皇身份辅佐。可惜,刚刚让出皇位,拓跋弘就突然去世,原因至今成谜。 从这两个人的遭遇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皇帝都不敢轻易让位。毕竟,一旦失去皇位的控制,就意味着丧失了对国家的实际掌控权,敌对势力便有可能趁机夺权。赵武灵王为了保护儿子而死于饥饿,而拓跋弘则因让位后没能掌控朝政,结果无缘善终。 即便如此,历史上仍有一些皇帝在特定情况下主动让位。宋徽宗在金军南侵时,就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徽宗的动机很简单,他想在朝廷灭亡时保全自己的名声,避免成为亡国之君。而且,他还打算借着为儿子祈福的借口逃离开封,避免战乱带来的危险。然而,宋徽宗并没有如愿,他在逃离开封后,百姓因他当年逼迫他们献花石纲而对他心生怨恨,朝廷官员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他恭敬。最终,宋徽宗只能重返开封。当金军越来越接近开封时,宋徽宗却急于再次逃脱。他告诉宋钦宗,大宋危在旦夕,父子俩不能坐视不管,不如让自己出去招兵,一旦形势危急,就能带兵回去救援。然而,宋钦宗看穿了父亲的想法,他坚决反对,认为父亲是想逃跑。结果,宋徽宗最终和宋钦宗一同被金军俘虏。如果当时宋徽宗没有退位,仍然是皇帝,或许他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迁都或者逃脱。 这些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皇帝在活着时退位是极其不确定的。一旦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就意味着失去权力,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 像宋高宗赵构和满清的乾隆帝,他们都深知这个道理,只有在确保自己能够继续掌握朝政,或者至少在朝廷中保持巨大的影响力时,才选择退位。而现在的君主,如丹麦的前女王和日本的前天皇,他们的情况与中国古代的皇帝截然不同。因为他们所处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实际的统治权不在他们手中,他们的职责仅限于履行宪法赋予的义务。因此,在他们年老时,选择退休并没有什么风险,反而是卸下重担,安享晚年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