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这时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三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却也在不久后离世——他死于自杀。赵德昭的死,被认为是为了牺牲自己来拯救整个家族的命运。 赵德昭自杀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地位极为尴尬,处境非常复杂。 赵匡胤去世的时间是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的死至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因病去世,也有说法称他是被赵光义谋害。赵光义以毒药著称,因此很多人推测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有关。尽管这种猜测并没有实质证据,但它依然流传下来,成为历史谜团之一。
当赵匡胤去世时,并没有留下有关继承人的诏书,宋朝朝廷也没有明确册立太子。这使得赵光义能够在没有正式凭证的情况下继位。赵光义的继位,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在宋朝初期,五代十国的遗风依然存在——即雄主死后,继承人可能会被推翻。例如,李嗣源去世后,李从厚继位,但很快就被李从珂推翻;再如,柴荣死后,赵匡胤就推翻了后周朝廷。因此,赵光义的继位,不仅有历史的背景,也被视为赵匡胤对未来避免动乱的一种选择。毕竟,在治国能力上,赵光义比赵德昭更为出色。 然而,赵光义称帝后,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一方面,他没有赵匡胤的传位诏书,这让他十分担心自己会被认为得位不正;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传统,父死子继是更为合适的继承方式,兄终弟及则容易引起政治动荡。例如西汉时期,汉景帝虽然有子嗣,但他计划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毕竟,兄终弟及可能导致像殷商时期一样的政局动荡。 赵光义虽然继位,但他对赵匡胤的儿子,特别是赵德昭,始终心存忌惮。虽然赵光义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赵德昭有篡位的意图,但他知道,赵德昭如果成为威胁,必定会有人以恢复正统为名推翻他。所以,赵光义对赵德昭的警惕,最终演变成了杀机。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北伐契丹,在与契丹军的战斗中,宋军遭遇了重大失败,赵光义一度失踪。此时,随行的大臣们曾建议拥立赵德昭为帝。就在大家讨论时,赵光义突然回到了军中,这一事件让赵光义更加确认赵德昭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恰逢此时,赵德昭提议赵光义犒赏军中的将士,这一提议让赵光义更加感到赵德昭心怀不轨,于是他冷冷地回应道:等你做了皇帝后,再来赏赐这些将士。 这句话让赵德昭毛骨悚然。他原本就因赵光义的疑虑而心生恐惧,现在赵光义直言不讳地表露出对他的防备,明显是对他产生了杀意。 作为赵光义帝位的有力竞争者,赵德昭的地位既特殊又尴尬。赵德昭清楚地知道,在未能继位后,赵光义必定不会让自己活得太久,甚至可能会以谋反的罪名将自己陷害。所以,在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和死亡威胁时,赵德昭选择了自杀。 赵德昭选择自杀,是为了避免在被诬陷为谋反之前被杀,也因此保护了自己的家族。可以说,赵德昭的自杀,既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也是在牺牲自己后,拯救了家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