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为什么大明王朝的边军野战能力远不如八旗军队?难道是明军的战斗力不行吗?今天就来揭示其中的真相。 问题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明军的战斗力或者军备,而是粮饷。古代战争中,粮草是最基本的保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见粮饷对于军队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八旗军的粮饷充足,而明朝的军队却面临严重的粮饷短缺,很多部队只能依靠各种手段自筹粮饷,甚至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不用提打仗和保持战斗力了。
当时,辽东的明军在投降后金后,得到了充分的粮饷保障,甚至连家庭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有传言称,投降后金的汉军士兵获得了非常优渥的待遇——每个人可以分得一个妻子、八只牛羊和一头驴。虽然这些待遇听起来并不算丰富,但在明朝末年,这已经是非常优厚的条件了。相比之下,明朝正规军士兵常常面临着食不果腹、薪水拖欠的困境,如何能够集中精力打仗,谈何战斗力? 归根结底,兵员能够发挥多少战斗力,取决于能不能确保军队的基本生活需求,军饷少,自然也无法激励士兵全力以赴。 实际上,清朝的失败与粮饷问题也有着密切关系。据相关资料记载,清末时,英国准备在山东招募国人组成华勇营,每个士兵的年薪高达10英镑,相当于70两纹银,而当时清朝绿营士兵的年薪仅为20两白银。显然,这种差距让许多国人争相加入英国的华勇营,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薪资待遇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和军队的整体战力。 换句话说,明朝的军队在野战能力上并不逊色于八旗军队,问题的根本在于,明军无法保证足够的粮饷,导致了士兵的士气低落,无法保持长期的战斗力。而八旗军能够维持充足的粮饷支持,士兵不仅能稳定生活,还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在明朝,除了将领的亲卫部队能够获得充足的粮饷外,其他普通士兵基本都面临着严重的粮饷问题。许多士兵生活贫困,可以用叫花子队伍来形容,靠这样的一支队伍打野战,甚至想要取得胜利,实在是不可能的。更糟糕的是,明军的纪律松散,作战时经常缺乏统一指挥,导致一支部队作战不利时,迅速撤退,而不顾及其他部队的安危,这就加速了整个战场的崩溃。 尽管明朝政府并非不想为军队提供粮饷,但由于当时财政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各地税收因起义中断,土豪劣绅的盘剥加剧,导致明朝国库的税收极为匮乏。没有稳定的税收来源,朝廷便无法按时发放军饷,军队缺乏资金保障,作战力自然受到制约,甚至发生哗变、投降或叛乱的情况。为了减少开支,明朝只能依靠快速的战术,通过速战速决来避免过高的军费支出。无论是萨尔浒之战还是郏县之战,都与粮饷短缺密切相关。 刚刚建立大明时,朱元璋的军屯政策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通过军队开垦土地自给自足,可以有效缓解财政压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屯土地逐渐被土豪劣绅侵占,军屯家庭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大量军户逃亡,新招募的军人素质也大幅下降,整体战斗力显著下降。 明军并非无法进行野战,事实上,像浑河之战这样的战斗中,明军也曾取得过胜利。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局势,明军的野战能力实际上遭到了严重抑制。 因此,明朝战力和国力的根本问题,就是由于财政系统的衰败。只要能够确保充足的粮饷和后勤保障,明军完全有可能在野战中击败八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