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构与铭记:大沪联合艺术空间的追痕现场深度报道
文/顾凯军
2025年11月1日,大沪联合艺术空间举办了一场名为《追痕,定格时空记忆》的展览,为这段艺术历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终章。这里曾如艺术磁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策展人纷至沓来。然而,由于建筑整体改造,这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空间,不得不在11月30日与我们作别。


艺术的奇妙,恰在于它的不可预测与无限可能。两年前,著名艺术家倪卫华踏入这片空间,与馆长刘骅结识。刘馆长在了解追痕艺术“痕迹即作品,参与即艺术”的理念后,当即决定在大沪空间开启一场“追痕”活动。谁能想到,两年后这场活动竟成为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在“茂名南路1号”的谢幕演出,也是倪卫华三百多场追痕活动中首个保留现场创作艺术作品的特别活动。这,便是艺术的宿命,交织着偶然与必然。


在现场,墙面沙沙作响,人群中低语不断,偶尔还有相机的快门声交织其中。百余位艺术家、藏家与观众在墙壁上尽情挥洒色彩。参与者以墙面的各种痕迹为线索进行描摹复刻,以此对抗集体无意识的遗忘。每位观众都是这场艺术盛宴的主角,打开专属于自己的视觉盲盒,赋予墙面新的意义,其中藏着“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层意趣。这些痕迹绝非无意义的残留,而是实实在在的“在场”证明,诉说着空间里发生的一切。


众人遵循着“只跟迹,不创迹”的简单规则,用行动诠释着艺术的真谛。工作人员象征性地切下一块墙面,小心翼翼地将其装裱进精致画框,让痕迹凝固成可触摸、可留存的载体。全球追痕发起人倪卫华在这块镌刻着集体温度的墙面切片上郑重签名,以发起人的初心为这份纯粹痕迹锚定精神坐标,让当下的坚守与未来的期许在此刻圆满呼应。


接下来的一个月(至11月30日),“追痕”行为还将持续多场,更多带着空间温度的墙面会被逐一切割、妥善保存。它们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大沪空间六年半的完整记忆。工作人员会以细致的工艺处理每一块墙面,留下过往空间的痕迹与记忆。


艺术从不孤立存在,它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预计明年,这些墙面追痕作品将整体搬至瑞金大厦新空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记忆之约。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将于2026年初在茂名南路205号瑞金大厦新场地亮相,实现涅槃重生。这,是一场告别,亦是一场新生。艺术永远在路上,而记忆,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也有艺术家们在曾经流连往返的大沪空间现场作画,与追痕艺术互动





深度解读:我对追痕艺术的新认识:
“追痕艺术”是新绘画美学的范式革命 —— 基于赋权理论、艺术发生学与生物语言学的三重透视
一、追痕艺术: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民主化实验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预言的“作者消解”与“读者诞生”,在倪卫华的“追痕”实践中得到了物质性印证。“追痕”通过将城市废墟转化为公共画布,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艺术生产场域。这种实践不仅解构了波依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乌托邦想象,更以生物痕迹的拓扑学操作,实现了从符号赋权到物质赋权的范式跃进。


二、赋权机制的三重建构
1. 参与性赋权:原始码IP的民主化生产
“追痕”艺术的核心在于其原始码IP的开放架构。倪卫华设计的零基础参与模式,实质上是构建了一个艺术生产的“去技能化”系统。当普通参与者用颜料在废墟墙面复刻自然痕迹时,他们同时完成了三重身份转换:从艺术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空间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从符号接收者转变为意义赋予者。这种转换通过视觉盲盒的随机性得到强化——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一个不可复制的“艺术指纹”,正如罗兰·巴特所言:“读者(参与者)的诞生意味着作者的死亡,但更意味着新主体的重生。”


2. 空间政治赋权:废墟的拓扑学重生
城市废墟作为“追痕”的主要场域,其时间性被重新编码。当城市的线性时间碾压个体存在时,“追痕”通过生物痕迹的拓扑学操作,在废墟表面构建了一个非欧几里得空间。这种空间生产具有双重政治性:一方面,它通过痕迹的叠加消解了城市空间的权力等级;另一方面,个体温度的注入使冰冷的水泥墙转化为记忆载体。正如列斐伏尔所言:“空间是政治的,首先它是权力的工具。”而“追痕”恰恰通过痕迹的民主化分布,实现了对空间权力的反向驯化。


3. 波普精神的范式转换
倪卫华早期波普艺术对现成品的挪用,在“追痕”中转化为对自然形式的直接拓扑。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媒介更替,而是艺术质询精神的深化。当安迪·沃霍尔用丝网印刷消解艺术的神圣性时,倪卫华则通过自然和生物痕迹的原始复制,将质询对象转向艺术生产机制本身。其“只跟迹,不创迹”的原则,与波普艺术的“现成品崇拜”形成镜像关系——前者通过否定创作主权实现赋权,后者则通过消费现成品完成解构。


三、艺术发生学的本体论颠覆
1. 书画同源的当代转译
“追痕”对迹象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对中国书画同源传统的当代激活。当传统文人通过笔墨追求“气韵生动”时,倪卫华则用“只跟迹,不创迹”的原则复刻自然肌理,从而解构了这种形而上学追求。其操作逻辑暗合石涛“一画法”的本体论,但将“笔墨当随时代”推进到废墟美学的物质层面。这种转译并非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通过生命体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来复刻自然形式,完成了对“意在笔先”创作观的颠覆。


2. 反绘画的绘画实践
“追痕”的悖论性在于其通过绘画行为消解了绘画本身。当参与者用颜料覆盖墙面时,他们同时在进行着双重操作:在物质层面构建痕迹,在符号层面消解痕迹。这种自反性实践与克莱因的《空》形成跨时空对话,但后者仍困守于观念艺术的精英框架,而“追痕”则通过全民参与实现了反绘画的民主化。


四、生物语言学的未来指向
1. 痕迹作为原始码语言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所有的生命体都有回归到无机物的冲动,即死亡冲动。方迪又提出了“生命——死亡共冲动”,这种共冲动是在生命本能的无数次重复尝试中完成的。艺术家面对自然痕迹产生的重复冲动,正好契合了这种生命体通过重复本能来实现“生命——死亡共冲动”,而这也正好补充了生物符号学理论的不足。体验者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追痕行为,使自然痕迹通过人体的温度显像为一种可视的原始码语言。每一次拓印都包含着参与者的生物信息(如指纹压力、动作轨迹),这些信息通过颜料的物质化呈现,形成一个反语言学的,非语义的交流系统。这种语言系统不同于斯蒂格勒所述的技术记忆,而是通过人体这个生物体的直接介入,把相机拿掉,把人体直接变成相机,真正实现了德勒兹所谓的“无器官身体”的物质表达。


2. 后人类时代的艺术预演
“追痕”的“只跟迹不创迹”原则,预示着后人类时代艺术生产的根本转向。当AI绘画通过算法生成图像时,“追痕”则通过人类生物痕迹的原始复制,利用肉身的“重复尝试本能”(方迪)构建了一个反算法的艺术生态。这种生态不是对技术的否定,而是通过回归到有机物和无机物临界点处的最原始的痕迹生产,重新定义艺术的本质——艺术不是创新,而是对肉身存在的物质见证。


五、结论:“追痕”是新绘画美学的范式革命
倪卫华的“追痕”艺术,通过赋权机制、艺术发生学与生物语言学的三重解构,完成了一场静默的美学革命。其零门槛参与模式解构了艺术生产的权力结构,其废墟拓扑学操作重构了空间政治,其生物痕迹语言预示了后人类时代的艺术形态。当传统绘画仍困守于“创作 - 欣赏”的二元框架时,“追痕”已通过“痕迹 - 跟随”的原始码方法论,开辟了艺术生产的新纪元。这场革命不是对既有范式的修补,而是通过回归肉身,回归艺术最本真的物质性,为未来绘画指明了一个生物 - 技术共生的新方向。
2025年11月6日







点击视频观看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展览合集 2019-2025

追痕,定格时空记忆 | 大沪特展
展览日期:2025年11月1日-30日
观展时间:周二至周日 11:00-18:00
策展人:刘 骅
“追痕”全球发起人:倪卫华
学术主持:蒋奇谷 顾凯军
展览顾问:王雍景 顾 忆
主办机构:大沪联合艺术空间
协办机构:大沪社 典传之家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茂名南路1号二楼
- 关于 “追痕”艺术活动 -

“追痕”是以艺术家倪卫华作为发起人的、针对一切痕迹肌理的视觉干预(追踪,复写)活动,其结果是加强或叠加痕迹的视觉分辨效果。
最初,倪卫华以架上绘画作为追痕的方法实验。
2018年起,他开始以社会公共空间的老建筑、废墟墙、新建毛胚房、岩石、旧木板等为载体对象,以自然的(风化、腐蚀后的痕迹)和人为涂写的叠加痕迹为图像资源,通过极限对比色的反衬填色、纹理硬边描画式的拉大反差和突出其他痕迹的“操作”,将社会公共空间那些被遗忘和忽略的痕迹图像凸现出来,成为一个被挪用和干预过的新图像和新视觉景观。
之后,他又发动公众参与并将追痕的方式不断拓宽,形成了作为媒材与对象变化的纵向发展维度和作为参与群体变化的横向发展维度,使得“追痕”这一新公共艺术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具有了极强的变异性和链接未来的可能性。
从2018年到2023年,已在中国11个城市/乡村完成了300场活动,共有1500多人次参加。全球水追痕快闪是以水为媒材替代墨进行追痕的首发,水追痕同时(2021年12月)在多处地点发生,涉及6大洲13国家20城24地近100人参与。




- “追痕”全球发起人倪卫华 -

著名当代艺术家,1962年生,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作品涉及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种媒介,是早期推动上海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实践者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艺术介入社会”和对“数字化作出反应”的艺术家之一。代表作《连续扩散事态一红盒、招贴》、《美术:词与物的合法化在场》、《线性城市》、《风景墙》、《追痕》等系列作品以其多维度语言实验性和“社会介入”等话题得到广泛关注。长达近40年的绘画实验历经水溶性材质在纸本上的造痕,强化迹象的追痕,以及突出荧屏观看的多媒介叠痕等重要阶段,构建了独特的”后媒介”创作范式。
“追痕”是以倪卫华的绘画方法论为基础并以他作为发起人的、针对一切痕迹的视觉干预活动,其结果是复写和强化痕迹肌理。追痕也是强调艺术赋权和去中心化的艺术参与社会的长期性公共作品。作品曾参加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马拉喀什双年展、丹麦国家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几十项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在上海、北京、洛杉矶等地举办个展。
- 策展人 刘 骅 -

典传之家创始人,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艺术总监。自2019年开始,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策划和主办多场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
典传之家始创于2008年。秉承追随美、传播美的宗旨,我们致力于将全球Vintage家具、装饰品、艺术品推广给艺术爱好者。先后参与《建国大业》《无名》《繁花》《流金岁月》《南京照相馆》等影视作品拍摄;路易威登、荣宅、卡地亚珠宝的拍摄及活动;三星手机电视广告拍摄;上海和平饭店重装修设计、罗斯福大厦、扬子饭店等项目。
除推广Vintage家具外,典传还专注于海派老家具的保护和修缮,并和多位著名建筑设计师合作,启动典传设计项目,让经典与时尚完美结合。
- 学术主持 蒋奇谷 -

艺术家、策展人、著名艺术评论家。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终身教授。
1956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上海“85新潮”艺术运动期间的前卫艺术家之一。1987年赴美就读芝加哥艺术学院;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于绘画系、艺术史论系,为该学院终身教授。2008年担任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所长至今。曾在欧美及亚洲等地多次举办个展、联展。2009年起策划主持多场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及当代水墨展。出版多部艺术著作及西方艺术理论译作。作品被世界多家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 学术主持 顾凯军 -

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客座教授。
个展:
1996年“家内亡灵运动”行为个展,北京东村。
1997年“文化”行为个展,北京。
1998年“文化封顶”行为个展,北京平安大街。
1999年“心象艺术展”,广州华南建设学院。
群展:
1996年“笼子”装置行为艺术展。
1998年中国当代非主流艺术文献纪录片首映式暨图片展,北京国际俱乐部。
2000年“人与动物”行为艺术展,南京。
“异常与日常”当代艺术展,原弓美术馆,上海。
2001年“虚拟未来”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
“知识就是力量”当代艺术展,北京西单图书大厦。
2002年“对话·第三状态”意大利。
2003年“越界语言”诗歌、行为艺术展,北京798东京艺术工程。
2007年,中国行为艺术(1979—2007年)回顾展,北京798映中心。
2010年“给力”YCA年轻当代艺术家展,北京草场地荔空间。
策展及艺术活动:
“炫·当代艺术展”。2002年11月18日,首届广州三年展外围展,联合策展人满遇。
策划“看见·湖北四人油画展”。2013年10月2日,北京·宋庄。
策划首届泰州“未来城市”学术研讨会。2020年1月18日。
主要文章及著作:
2000年,个人专著《作为境界的自我》(未出版)
2001年,《心理图像学导论》发表于北京2003年《犀锐》杂志。
2004年,《对光明的精神分析》、《山海经图像风格史研究》,北京《艺术报导》创刊号。
2016年,《中国书院文化与后现代教育》,中国书院论坛。
- 展览顾问 王雍景 -

上海汉室商业空间设计管理机构创始人,大沪社联合发起人。
汉室(HAN-DESIGN)设计管理机构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商业空间设计和运营管理服务,与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展览顾问 顾 忆 -

无设建筑(Not a Studio)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 极省主义倡导者
无设建筑2016年由建筑师顾忆,旅非十余年后回国创立。倡导“克制、极简”的设计理念。善用当代的生活方式谱写古老的东方美学;关注日常性材料的细节与可能性;营造应时、因地而生的“五形六感”,旨在让人的体验回归温暖、平和、质朴的人文语境。
代表作品有:厢、优在集、大沪联合艺术空间、朵云书院(广富林上海/成都/苏州)、上海龙华寺-塔影空间、永福庵-化城美术馆、苏州寒山寺-十八慢、西安-隐深谷、隐溪茶空间系列、亚朵酒店4.0 研发、方太商业终端等。
同时,顾忆也是《梦想改造家》节目(连续五季)的特邀设计师。代表作品有:潮州-大吴会客厅【2024年】、丙中洛-丁大妈的家【2023年】、东兰-喜宴【2022年】、绍兴-冬酿【2021年】、大别山-花海上的家【2020年】。
-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 -

由上海建筑设计师社团“大沪社”发起创办,于2019年3月开幕,以打造城市会客厅理念,推广和传承上海文化,在过去六年多时间里先后举办七十多场艺术展览及空间美学活动。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开幕伊始,即于2019年入围上海最美公共空间,并成为打卡上海城市文化的不容错过的精彩站点。
观展地址及交通路线

停车信息:
巨鹿路地面(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工作日晚上6:30后及周末全天);中城大楼地下停车场(巨鹿路242号);欣广大厦地下停车场(巨鹿路417号);花园饭店(茂名南路58号);锦江饭店(茂名南路59号);延安高架下停车场(近陕西北路)
公共交通:
地铁1/10 陕西南路站;地铁2 /12 南京西路站;地铁13 淮海中路站;71路公交茂名北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