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中,总有英雄崭露头角。三国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英雄辈出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既有如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智谋之士,也有如张飞、关羽、吕布等力大无穷的战将。而那些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的英雄就更为稀少,孙策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曹操曾称他为“猘儿,谓难与争锋”,而袁术则感叹:“若术有子如孙郎,死又何憾?”在短短的九年时间里,孙策几乎扫荡了整个江东,鲜有败绩,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豪杰。 孙策,人称“小霸王”,是乌程侯孙坚的长子,也是东吴政权的实际奠基人。从年轻时起,他便跟随父亲孙坚征战沙场。孙坚早早为孙策规划了未来:作为长子,孙策负责军事;次子孙权则负责谋略;三子孙翊、四子孙匡则作为辅佐之人。可以说,孙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最终为父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许多英雄人物一样,孙策的成长离不开早年的磨砺。父亲孙坚去世后,孙策开始依附于袁术,得到了袁术的赏识。凭借着父亲留下的传国玉玺为凭证,孙策利用袁术的军队,从零起步。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果断,迅速扫平了江东的各路军阀,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孙策不仅拥有超凡的智谋,还非常善于识人用人,具备了非凡的军事才能,逐渐成为一代英雄。 “乱世出英雄”这一说法,尤为适合孙策。他天生具备出众的军事才能,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作战时如神助。他的崛起,不仅仅因为他具备智勇双全的素质,更因为他能够吸引并凝聚大批追随者。孙策前往江南的途中,许多人纷纷投奔他。当他在江南稳定局势时,已经拥有了从几百人扩展到五千人的军队。此时,周瑜前来迎接,并为他提供粮草和支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孙策便成功地集结了三万多兵力,并且配备了一千多匹战马,势力迅速壮大。 孙策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还与他宽广的胸怀和高明的用人之道密切相关。例如在击败刘繇后,他发布了一项宽容政策:“凡刘繇、笮融等人的乡亲故友和部下,愿意归降的,一律不追究过去,愿意为兵的,每家只出一人,免除家里的赋役负担;不愿当兵的,也不强求。”正是这项宽大政策,赢得了许多百姓的支持,许多人纷纷投效于他。 《三国志》记载孙策“善于用人”,因此“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这正是孙策具备王者气度的体现。书中还提到,孙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这显示出他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敌,而且能够严格执行军令,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这些成就,使得孙策被许贡称为项羽,而曹操则评价孙策为“野兽”。仅仅在200年,孙策便平定了江东,控制了六个郡。从孙策踏足江东开始,到他成功巩固政权,只用了短短六年。 然而,过于自信的孙策并未保持应有的警觉,最终这成为了他致命的弱点。由于轻敌和轻视敌人,他在吴郡攻占许贡并杀死太守许贡后,遭遇了许贡门下复仇的打击。郭嘉曾准确地分析,孙策“轻率无备”,没有足够的防范措施。作为东吴的支柱,孙策本应有能力挽回局势,但命运却在他26岁时将他带走,他因病早逝。 与孙策不同,孙权的性格和能力使得他更适合做一个守成的统治者,而不是积极进取的英雄人物。孙策是江东少数几个有着强烈进取心、志在天下的英雄,而孙权则更多地倾向于守护已有的基业,偏安一隅。正因为如此,曹操对孙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真正的英雄,而孙权则缺乏破格之气,无法匹敌孙策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