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9日,蒋介石飞抵重庆,在歌乐山官邸召开了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将领包括张群、胡宗南、钱大钧、宋希濂、杨森、刘文辉、罗广文、沈策等人。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三大战役后,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尽管如此,蒋介石依然认为西南地区的90万大军足以维持战斗力,只要能保住西南一带,或许还能扭转乾坤。
然而,蒋介石此时并未看清形势,反而比他的老部下们更为乐观。胡宗南和宋希濂等人并不认为有胜算,两人甚至商量彻底放弃西南,退守滇缅。 会议中,蒋介石问道:请各位将军分析,敌军的主攻方向在哪里? 现场一度沉默。片刻后,一名声音传出:从历史上看,三国时期的邓艾伐蜀便是从陕入川。历代兵家进川,大多从川北入川,尽管也有从江西上来的,但由于地形复杂不利于用兵。现在川陕公路交通便利,易于敌军展开,因此我认为敌军很可能从川北进入。 这番话出自时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沈策。他是胡宗南的心腹,发言得到了胡宗南的赞同。胡宗南本就倾向于敌军从川北进入,川东一带地势险峻,不利于大规模部队的机动。蒋介石听后也点了点头,因为这一意见与他自己的设想一致。会议结束时,蒋介石自信满满地下达命令:根据各方面情况,敌军将从川北进攻,防御必须加强,秦岭防线一定要坚守。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后退。必须沿白龙江、米仓山、大巴山一线构筑第二道防线,罗广文兵团要迅速部署在南充、大竹地区,做好向川北机动的准备。 然而,蒋介石并未意识到,他的命令已经中了我军的圈套。 沈策的发言符合蒋介石和胡宗南的预期,因此两人并未产生怀疑。实际上,沈策的这番话并非出自他个人的判断,而是背后有深谋远虑的人策划的。 这个策划者正是时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参谋长的刘宗宽中将。或许有人会问,刘宗宽为何不直接发言,而要让沈策代为发声呢?这背后其实有一段复杂的故事,根本原因在于刘宗宽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刘宗宽1905年出生于陕西蒲城县一个中农家庭。最初,他并不打算从军,而是做教员。毕业后,他参加了杨虎城的部队,并凭借学识得到杨虎城的器重。但他为了投身革命,决心南下报考黄埔军校,最终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 毕业后,刘宗宽并未进入蒋介石的中央军,而是回到了杨虎城部队,逐渐晋升为团长、少将副旅长等职务。1934年,杨虎城推荐他去南京陆军大学深造,刘宗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称为武状元。虽然蒋介石曾试图拉拢刘宗宽,但他对蒋介石的为人并不认可,因此与蒋产生了矛盾。 在西安事变后,刘宗宽因与胡宗南发生冲突而被胡以走私罪名查办。虽然罪名无实证,刘宗宽被蒋介石判处死刑,最终经过朋友和同学的奔走,才被保全性命,判刑13年。 经历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刘宗宽对国民党当局彻底失望。1943年,他被保释出狱,并在1945年通过黄埔军校的关系进入陆军大学担任教官。通过同学韩兆鄂等人的介绍,刘宗宽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并逐渐对中共的思想产生了兴趣。 1945年,刘宗宽在中共地下党的推动下,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并开始协助地下党进行一些工作。1949年,他被任命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理参谋长。这个职位让他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为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 1949年春,刘宗宽策划了将二野引导至西南的计划,并为此设立了一个虚假的川黔边绥靖指挥部,用以迷惑国民党军队。他通过地下党的渠道,将计划传递给了二野,确保了敌军的防御出现漏洞。最终,刘宗宽帮助人民解放军成功解放重庆,并对整个西南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后,刘宗宽受邀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深得刘伯承元帅的赞赏。尽管他多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党组织认为他在党外的贡献更大。直到晚年,刘宗宽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中。1992年,刘宗宽因病去世,享年87岁。党组织根据他的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