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一生中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就是金榜题名时。自从隋唐时代开始实施科举制度后,出身世家贵族的人进入官场的机会变少了,反而是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科举步入官场。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样的诗句。然而,进入官场后,如何顺利升迁,步步高升,也成了另一个大难题。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只能在边远小地当官,难以晋升。
在清朝,官员的最高级别是正一品,这个职位是无数官员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清朝正一品的大学士只有24人,甚至像纪晓岚这样的人,也只是担任了从一品大学士的职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国的尚书令陈群向魏文帝曹丕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按此制度将官员的等级划分为九个品级。当时想做官,必须有人推荐。根据这一规定,四品以下的官员,其头衔有下、中、上三种分类,分别有中上、中下、中中的不同官职名称。政府这样做,是为了给更多人机会进入朝堂,同时也为官员提供更多升迁的机会。 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废除了这种复杂的官职划分,采用了正、从的区分来标识官员的等级。这样一来,官职从高到低一共有18个级别,最低的官职是从九品,最高的官职是正一品。通过简化官职级别,也避免了类似魏国时那种官员过多、冗杂的局面。 正一品与从一品,虽然同为一品大官,但他们的权力是有差别的。正一品的权力永远高于从一品。许多朝廷大臣即使一生努力,也很难跨越正一品与从一品之间的鸿沟。 根据《清史》记载,在清朝276年的统治历史中,获得正一品大学士职位的人并不多。许多朝臣仅仅是正一品官员,而非正一品大学士。此外,许多官员在死后才被追封为正一品,例如富察·傅恒。 富察·傅恒是一位重要的朝廷大臣,帮助乾隆帝平定了蒙古准噶尔汗国和大小金川叛乱,但他因在缅甸战斗中染病去世。傅恒的一生忠诚于清朝,是富察皇后的亲弟弟,26岁时便担任了从一品的户部尚书,然而在生前,他并没有晋升为正一品。 那么是否有在生前就获得正一品的朝臣呢?有的,比如张廷玉。张廷玉在雍正皇帝时期,担任了正一品的保和殿大学士。在清朝,正一品的官职划分有几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正一品殿阁大学士,像张廷玉那样的官员,具备了与皇帝商议政事的资格。另一种则是权力虚高但并无实权的文官,他们同样拥有正一品头衔,但不能参与政务,他们的职务通常是太师、太傅或太保,这三种职务都是与太子有关的职位,通常是太子的老师。为了防止太子在朝堂上结党营私,威胁到皇权的稳定,朝廷不允许这些官员参与政务。 另外,正一品的武官有领侍卫内大臣、伊犁将军和绥远将军等,他们负责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保护皇帝免受外部威胁。 在清朝,殿阁大学士这一制度是沿袭了明朝的做法。清朝初期,皇帝设立了四殿二阁,这四殿包括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二阁包括文渊阁和东阁。中和殿地位最高,它是皇帝接见群臣、祭天和休息的场所。大学士的头衔通常会加上这些殿阁的名称。清朝皇帝也特别注重满汉之间的平衡,所以每一位大学士通常都会从满族和汉族中各挑一人。四殿二阁的大学士总共只有24人,名额非常有限,虽然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满额。 这些大学士的职责是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解决朝政中的问题。不过,不同殿阁的大学士职权有所不同。比如武英殿大学士主要负责审阅百官上奏的奏章,而保和殿大学士,如张廷玉,则负责编纂史书、草拟诏令、研究古今政务的得失,以此劝告皇帝要振兴政务,避免荒废朝政。 文华殿大学士主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掌管百官事务。清朝著名的贪官和珅,曾担任文华殿大学士,而纪晓岚则只是一个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 和珅在1775年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之后他的官运亨通,迅速升迁。到1786年,他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从1772年开始步入官场,14年后便成为正一品大学士,尽管时间较长,但在其他大臣看来,这样的成就几乎是无法企及的。 相比之下,张廷玉这位辅佐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老臣,用了28年的时间才成为正一品大学士。 纪晓岚则显得更加艰难,他于1754年进入清朝官场,但他的晋升之路比和珅要慢得多。直到33年后,纪晓岚才成为从一品的左都御史,而此时他并不是大学士。直到1805年,纪晓岚才被正式任命为协办大学士,这一职务实际上是协助正一品大学士处理政务。此时的皇帝已是嘉庆帝,而和珅早在1799年因贪污被革职查办。 由此可见,纪晓岚在官场的晋升道路远比和珅要缓慢。甚至在82岁时,纪晓岚才成为从一品大学士,这或许是皇帝对老臣的慰问与奖励。 尽管成为了正一品大学士,这些官员手中的实际权力并不大,因为他们的职责更多是协助皇帝监察百官并提供建议。真正做出决策的仍然是皇帝本人。因此,殿阁大学士虽然名义上有宰相之称,但与唐宋时期的宰相相比,他们的权力受到了更多限制,这也反映了皇帝对权力的集中控制。而尽管如此,能够成为殿阁大学士的官员依然是极为稀有和尊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