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纺织染传习所,为南通纺织教育播下创新火种。历经百十载薪火相传,南通大学深耕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领域,从传统纺织技艺传承到现代非织造技术革新,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近年来,作为国内最早设立非织造专业的高校之一,南通大学植根百年纺织教育沃土,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育人理念,重构跨界融合知识体系、打造虚实结合的项目驱动实践平台、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培养兼具“跨界意识、创新意识、前瞻意识”的“三识”非织造人才培养“通大方案”。
跨界融合,实现知识跃迁
非织造技术作为一种突破传统“纺纱—织造”范式的新兴工程技术,在医疗防护、工业过滤、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现代非织造技术呈现出高交叉融合、高技术门槛、高迭代速度的鲜明特征,行业发展亟需更多复合型人才。基于此,南通大学突破传统单学科知识叠加模式,创新打造系统化多学科交叉融合范式。跨学科共建《生物医用纤维材料》《智能纺织品》等特色交叉课程,在《非织造学》等传统核心课程中有机嵌入医学、信息、材料、环境等领域核心知识,强化课程前沿交叉融合属性。跨专业组建交叉课程教学团队,让学生在多学科导师指导下参与从概念设计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开发,将离散的学科知识通过实践贯通转化为系统性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做中学”中完成知识跃迁。
将传统课程体系整合重构为基础认知、技术方法、产品开发、前沿交叉四级能力进阶模块群,通过模块间的有机衔接实现课程对核心能力的协同支撑,构建起学科融合、专业交叉、课程贯通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为“三识”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双向驱动,突破育人瓶颈
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与创新意识不足的瓶颈,南通大学以项目式驱动为核心,构建“虚实结合、项目贯通、层级递进”实践教学新体系,有效突破“实践能力不足”制约。
学校将前沿技术融嵌于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开发“闪蒸纺”“熔纺”等10余项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克服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单一化、与技术前沿脱节的弊端,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前沿的同步更新;创新科研势能转化路径,将高水平科研项目转化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挑战三级递进式项目链模块,实现全体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让科研育人落地见效,彻底改变“纸上谈兵”式实践模式;设立创客中心,建立“校赛—省赛—国赛”三级培育机制,鼓励学生将综合实践项目成果进一步孵化为创新创业项目,打通从实践能力向创新意识跃升的“最后一公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当前,南通大学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建14个国家、省部级教学实践平台。打造“基础实验—工程实训—项目研发—产业孵化”四维进阶模式,通过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实现能力贯通培养。构建“产业需求链”与“教学知识链”动态耦合机制,联合金三发集团等非织造行业龙头企业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共建产业技术动态图谱库,实时追踪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实现产业前沿与教学内容的动态契合。建立“双向嵌入式”师资共育机制,推行专业教师“产业前沿研修计划”,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最新产业动态,打造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起“校企政行”四方协同育人机制,以产教融合赋能“三识”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擎起行业栋梁
历经15年改革实践,南通大学非织造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已为行业输送770余名高素质专业人才。超三成毕业生进入全国前十非织造企业,有力支撑南通及周边城市非织造产业转型升级。超四成毕业后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2013届优秀毕业生邓超入选德国洪堡学者。
毕业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用人单位与高校的高度认可,整体满意度达90.1%,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高达95.4%。在校生科创竞赛参与率超80%,累计获得“挑战杯”国赛等重要奖项100余人次,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学生参与授权发明专利110余件,发表高质量论文150余篇。
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本专业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多名教师担任教育部纺织类教指委委员、非织造分委会副主任;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果丰硕,获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重点教材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新工科项目,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曾评价,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在多个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教学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纺织教指委非织造分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高度肯定,改革成效也得到行业龙头企业好评。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南通大学将继续传承百年办学底蕴,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书写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新篇章。 于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