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时像一个精于算计的账房先生,在卷帙浩繁的竹简上,每一笔功过都记得清清楚楚.
却又在某些名字旁,轻描淡写地画上一个问号,便转身离去。
三国名将严颜,就是其中之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刀劈夏侯渊,获封“后将军”;而同时期的严颜,为何却在史书中悄然隐退了呢?
另外,在《三国志》的宏大叙事中,陈寿将黄忠、严颜同传。
为何详细记述了“黄忠封侯拜将”之事,而对严颜的后续仅有六个字,“后江州置防阁”。
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自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还借来了孙权的南郡,终于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了。
可荆州是个是非之地,刘备和诸葛亮清楚的明白,不可久留。
因为按理说,那是属于人家孙权的,人家说啥时候要就得还给人家。虽然刘备耍赖没给,但也决不能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此时的刘备应当伺机向西进发,夺取川蜀。
而西川,是刘表的地盘,刘备认为是同宗之人,不好意思夺取人家的地盘。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东吴那边传过话,刘备你要是不取西川,我们可就取了啊。东吴不只是说说,甚至都展开行动了。
只是半道上总指挥周瑜挂了,只能班师回朝,给了刘备一个机会。
就在刘备还在犹豫之际,没想到刘璋那边居然主动来人了,而且来的还是法正。
法正这个人很聪明,或者说有些不地道,和刘备的癖性相投,后来成了非常要好的知己关系,甚至超过诸葛亮了。
法正来找刘备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邀请刘备向西入川,去帮忙抵御张鲁和曹操。
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刘备带着庞统几人出发了。可即便如此,刘备还是不好意思对同宗之人,刘璋下手。
当时刘备第二大军师庞统看不下去了,也是立功心切,主动请缨去给刘备拿下西川,结果还没到达目的地就挂了。
到此,张飞出场了。
本来诸葛亮和张飞、关羽他们都留守荆州,如今庞统没了,刘备肯定不能再进攻了。
另外形势已经箭在弦上,诸葛亮肯定不能作壁上观,于是商议后和张飞打赌,诸葛亮走水路,张飞走陆路,看谁先到达西川与刘备会面。
在出发之前,诸葛亮故意跟张飞说:“张将军路上可不要耽误了,快些与我和主公会合。”
张飞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与诸葛亮同时出发,为啥诸葛亮就默认自己会比他慢?
诸葛亮跟他解释说:“走陆路虽然不快,但是畅通无阻,肯定是要比张将军快些的。”
张飞不服气,他一定要比诸葛亮快,于是两人打了个赌。
张飞虽然是个黑脸大汉,但是他并不笨,为了能让大军走得快些,他先派出了一支先头部队,让一路上的城池开门投降,只要投降于张飞,就能获得优待。
这一路上的守将还真被张飞给忽悠了,一个个都打开城门等着张飞。
张飞心里还惦记着自己跟军师打赌,就算那些守将用美酒诱惑他,他也不屑一顾。
除了必要的休息,张飞一点也不敢停歇,军中将士见张飞如此认真,也不敢怠慢。
一路上张飞都很顺利,直到来到巴郡,遇到了一个硬茬子,那就是巴郡太守严颜。
此人已经年过六旬,在古代已经算高寿了,他须发皆白,但身体很硬朗,精神很好,且文武双全,将巴郡守得固若金汤。
张飞到巴郡后,严颜闭关不出,不管张飞怎么谩骂,都是坚守不出,气的张飞没办法。
最后张飞发现,硬来还是没戏的,只能用计谋。
于是派了几个人去山上找小路,故意让严颜发现。严颜果然上当,派了几个小兵混进了张飞的队伍,给张飞指路。
严颜想的是,等张飞进入小路后,他可以打开城门断了张飞的粮草。
其实张飞早已想到了,故意将计就计,让一个与自己体型差不多的人,装成自己的模样走了过去。
而真正的张飞则是带着精兵,隐藏在了运粮的部队当中。
前面那个假张飞过去之后,严颜突然杀出,但是张飞早已在此等候他多时,直接生擒了老将严颜。
生擒严颜后,严颜依然是硬骨头,张飞原本想要杀了他,之见严颜大喊道,“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张飞看到严颜虽然年迈,但是很有英雄气,于是惺惺相惜地将其解了绳索放了。甚至还特意给严颜赔礼道歉,最后严颜归顺蜀汉。
这边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张飞义释严颜”的故事。
严颜归顺蜀汉后,几乎再没有过出征挂帅,建功立业,以至于后来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也没办法用六个字一笔带过了。
那么,严颜去哪了呢?为何像一下子消失了一样。
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诸葛亮用“温柔的一刀”保护起来了。这背后不仅有对老年人的关爱,也有残酷的平衡博弈。
1、英雄暮年的悲剧性
严颜归顺蜀汉后,已经年过六旬,这在那个平均寿命不到30岁的时代,堪称罕见。
尽管他的经验丰富,但体力已大不如前。诸葛亮深知,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战场上的拼杀,更在于对将领体力的极限考验。
他不愿让那位益州老将因体力不支而阵前殒命,更不愿因他的失误而影响军心。
因此,他将严颜调往后方,既发挥了其治军经验,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
据《华阳国志》记载,严颜初降时被刘备任为“郡丞”,这个从属官职的安排本身就暗含深意——既是对降将的体面安置,亦是权力结构的微妙平衡。
2、平衡两方势力
刘备拿下西川后,整个集团主要由荆州派与益州派组成。
荆州派以诸葛亮、关羽、张飞为核心,益州派则以严颜、黄权等本土将领为代表。
刘备入蜀后,如何平衡两派势力,成为诸葛亮必须面对的问题。
严颜作为益州本土的老将,其声望与人脉远超一般将领。他的归降,虽为刘备集团赢得了益州本土势力的支持,但也引发了荆州派的警惕。
诸葛亮深知,若让严颜继续在前线立功,其声望必将进一步提升,这将对荆州派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
因此,他选择将严颜调往后方,既安抚了益州派,又维护了荆州派的利益。
3、时代的浪潮推进
从更宏阔的历史视角看,严颜代表的,或许是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
他是刘璋旧部的缩影,是益州前一页历史的遗存。刘备与诸葛亮所要开创的,是一个崭新的“季汉”篇章。
在这个新篇章里,主角是荆襄士人,是元从宿将,是诸葛亮精心培育的下一代。
严颜这样的老将,其军事思想、行为模式,可能已与新的战争形态和政权风格格格不入。
定军山之战,黄忠凭借的是出奇制胜的谋略与勇气,这已是新时代战争的预演。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严颜归顺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了历史必然。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在时代的博弈中都不过是一枚棋子。
读者们,关于“严颜归顺刘备后没得到重用的解读”,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