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各大诸侯纷纷割据一方,成为地方的强大势力,朝廷的权威几乎消失,形同虚设。此时的汉献帝正遭遇命运的起伏,他刚从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逃出,却又陷入了另一个更为严峻的困境。历史上,汉献帝通常被视为一个傀儡皇帝,那么在当时,他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呢?
我们可以从汉献帝对曹操的影响来分析他的作用。自从汉献帝被曹操迎入许都后,曹操就手握了一张政治牌,一面正义的旗帜。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曹操的行动有了合法性,无论他做什么,都能以天子的名义来获得正当性。他的决策和行动不再只是个人野心的体现,而是以维护国家和皇帝的名义进行的。 当时,许多人声称自己效忠于汉室,无论他们的忠诚是真心的,还是出于政治利益,至少在名义上,大多数谋士都愿意为汉室效力。也正因此,曹操不缺乏谋士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借助汉献帝的存在,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即利用汉献帝的权威来命令其他地方的强权。这一点,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提到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意思是,曹操拥有天子的支持,其他人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值得一提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值得深入讨论。虽然曹操的阵营从未明确提出过要利用汉献帝来统治其他诸侯,但他的部下毛玠曾说过一句话: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以畜军资。这实际上意味着,曹操的权力来源是奉天子,而不是直接控制天子。同样,袁绍的谋士沮授曾明确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希望通过畜士马来对抗曹操。那么,曹操拿到了汉献帝之后,能直接命令其他诸侯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曹操拥有天子的名义,其他诸侯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指挥。比如,袁绍曾公开质疑曹操,表示:曹操难道要挟天子以令我?这表明,对于各大诸侯来说,汉献帝并不具有足够的威慑力。汉献帝的存在虽然为曹操提供了政治合法性,但他并没有让曹操能够直接掌控其他诸侯。换句话说,汉献帝的作用更偏向于师出有名,使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有利位置。 其他诸侯如果想要与曹操为敌,通常只能提出清君侧的理由,像当年联合攻打董卓一样,指责曹操是汉献帝身边的小人,需要除掉。然而,董卓因暴政遭到了民众的普遍愤怒,而曹操的处境则不同。曹操对汉献帝表面上保持着恭敬,但随着他野心的膨胀,逐渐表现出对汉献帝的态度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了衣带诏的事件。汉献帝如果真有密诏的存在,可能也是他忍无可忍后采取的应对策略,不过,由于衣带诏是否真是汉献帝所写,历史上并无定论。也有可能是某些人为了除掉曹操,借此机会编造出来的故事,毕竟密诏本身就是秘密的,真假难辨。 尽管如此,衣带诏这个事件仍表明,汉献帝并非完全没有影响力。至少,在一些政治较量中,汉献帝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还是起到了某种作用。总的来说,汉献帝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政治象征,成为了曹操行动的合法化工具,而不是实际掌握权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