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即将结束 公元256年,司马昭接过了魏国的大权,他被任命为大都督,并开始效仿曹操的做法,逐步建立自己的权力基础。他的权力逐渐膨胀,开始步入了曹操的步伐。那时,他不仅在朝堂上得到皇帝的尊重,还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入宫殿,而不再是从前的那种低头哈腰、步履匆匆的样子。 司马昭上台后,曹魏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他的哥哥司马师曾经做过不少权谋手段,比如废除曹芳、立新皇曹髦,但与司马昭不同的是,他有胆量直接处决皇帝。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曹魏的规矩,也为晋国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公元264年,司马昭正式被封为晋王,开始着手自己的扩张。
从担任大都督到成为晋王,司马昭用了八年的时间。他在这段时间内,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举措。例如,公元257年,他带着皇帝曹髦和郭太后共同出征,打败了反叛的大臣诸葛诞。还指挥了钟会、邓艾的军事行动,最终灭掉了蜀汉。但是,这一切成就中,最为关键的事件是司马昭亲手杀了皇帝曹髦。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三国时代,因为即使是权倾朝野的董卓,也没有胆量亲手废除皇帝。司马昭的行动,实际上宣告了三国时代的结束。 (二)司马昭的心思,人人皆知 三国末期的各国皇帝,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曹魏的末代皇帝曹髦,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他与司马家族的关系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他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稳。虽然曹髦并非由司马昭直接扶持上位,但他却被司马家族所控制。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在郭太后的建议下,曹髦才被正式立为皇帝。 曹髦当上皇帝后,并未完全失去权力。尽管他受制于司马家族,但在宫中还是有一些力量支持他。钟会就曾评论说,曹髦在军事上有些许曹操的影子,显示出他有领导的潜力。司马师去世后,曹髦开始计划夺回权力,他秘密下令让司马昭留守许昌,而自己则准备发动政变。然而,司马昭早已洞察一切,立即带兵回京,成功扑灭了这次政变。 此后,司马昭加强了对曹魏皇权的控制,彻底清除掉了所有可能威胁自己权力的势力。曹髦,虽然心有雄心,却只能在空有名号的情况下,逐渐沦为孤家寡人。即便是曹髦的一些亲信,也在关键时刻出卖了他。由此可见,曹髦虽然有曹操的勇气,但缺乏能够辅佐他的人才和支持,最终未能改变命运。 (三)三国最后的血性 公元260年,曹髦终于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退路,于是做出了最后的决断。那时,他召集了自己的亲信王沈、王经、王业等人,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虽然简短,却极为有力,显示出曹髦愤怒的心情。他紧接着说:我不能再坐视被废掉的耻辱,我要和你们一起,去讨伐司马昭!曹髦已经决定,以死相拼,誓要一搏。尽管王沈等人劝他忍耐,但曹髦根本听不进去,气愤之下把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既然决定了,就不怕死,况且谁说必死?他气吞万里如火,带着亲兵和仆人,呼喊着口号,冲出皇宫,向司马昭的府邸进发。 然而,王沈等人突然惊觉,赶紧跑去将消息告诉了司马昭。与此同时,曹髦在向司马府冲去时,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曹髦怒斥一番后,司马伷的兵士纷纷逃散,曹髦带领亲兵成功突破了重重阻力,直逼司马府。此时,司马昭的亲信贾充也带兵赶到,但眼前的局面让他一时愣住了。 曹髦亲自舞剑冲杀,手下士兵无人敢阻,贾充一时束手无策。正当此时,司马昭的部下成济挺身而出,手持长戈直扑曹髦,将其当场刺杀。 (四)悲壮的结局 曹髦的死,成为了三国历史中的一个悲壮时刻。虽然史书中没有详细描写司马昭的反应,但从事后的处置来看,司马昭无疑是这场悲剧的幕后黑手。王沈等人的背叛,早早地将曹髦的计划泄露给了司马昭,然而,司马昭并未因此立刻采取行动,而是巧妙地设局,最后利用贾充的手杀死了曹髦。 司马昭的处置方式耐人寻味,他虽然杀了成济三族,但却宽容了贾充,表现出一种深不可测的权谋心思。即使是大臣们要求司马昭惩治贾充,司马昭依然冷静地回答:我再考虑是否有更好的办法。这好办法就是通过郭太后发布诏书,将曹髦描绘成企图弑母的叛逆之君,从而最终将曹髦废除,葬以民礼。 曹魏最后一丝血性,也就这样在这一纸诏书的宣布中,渐渐消失。三国的故事,随着这份诏书的宣读,悄然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