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先代传说中,三皇治世,五帝定伦是那段令人称道的历史。那个时期,夏商周三代之前,还是公天下的时代。所谓公天下,就是指部落的首领更替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个制度被人们誉为极高素质的美好时代,大家相互谦让、和谐共处,似乎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从尧传位给舜的故事开始说起。传说中,尧当了七十年首领,到了该寻找接班人的时候,虽然有人推荐他的儿子继位,但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太行,因此没有同意。于是,有人推荐了舜,尧听后非常高兴,并决定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还专门考察了舜28年,觉得他是个不错的人才,最终决定把首领的位置传给他。说实话,这个故事有点难以置信。首先,尧能活到98岁已经很难得,其次,考察一个继承人居然长达28年,这实在不靠谱。考察28年虽然可以理解,但尧是否真的需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舜呢?如果舜人品不好,这岂不是把两个女儿推向了火坑?而且还一次性推了两个,这实在不合常理。 接下来,我们看看为什么舜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舜有一个瞎眼的父亲,一个恶毒的后妈,以及后妈生的弟弟。古代的后妈往往被描绘为心狠手辣的形象,舜的后妈也不例外,她和儿子一起陷害舜,设置了一次又一次的陷阱,然而舜总是能化险为夷,而且还孝顺父亲,善待后妈与弟弟。按理来说,舜的家人是想要害他夺取财富的,但舜却总能在危机中逃脱,结果这个故事把舜塑造成了一个屡次上当但仍能挺过难关的二傻子。看起来,整个故事实在是做作,充满了不真实的成分。 其实,舜从一开始就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和话语权。在最初推选继承人的时候,有人故意推举尧的儿子,但尧不敢同意,最终大家才推举了舜,这从侧面说明,舜实际上已经架空了尧。尧当时也无可奈何,便顺水推舟,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算是给了自己一个面子,避免完全断绝关系。至于为什么要考察28年,其实背后应该有更复杂的权力斗争,舜并不容易直接接班,必须等到尧去世后才真正有了机会。舜即使继位,仍然需要继续作秀,他等到尧死去,看到大家都朝拜自己,而不是去找尧的儿子,这时才明白自己真正掌握了权力。 再来说说舜禅让给禹的事情。禹其实是个非常擅长掌控权力的人。当时,发生了大洪水,朝廷让禹去治水,结果他用了整整十三年,最终成功地治好了水灾。更重要的是,在这十三年中,禹带领大部分青壮年劳力,统一指挥,令行禁止,可以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集结了全国力量的军队。而禹治水的过程,也并不止于治水,他在过程中划分了九州,这不仅代表着中华的版图,还暗示着禹的权力分布。铸造九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禹治水十三年,不仅获得了巨大功劳,还借此收编了大量部队,划定九州的过程中,他也将自己的亲信安置在了各地。当舜死于外地时,禹继位成为新的领袖。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禅让,但也有可能是权力架空的结果。当禹年老时,他的儿子启开始直接摊牌,不再装作禅让,而是直接推行了世袭制,标志着家天下的开端。从此,许多历史人物,如王莽、曹丕、杨坚、李渊等,都在不同的时代演绎了这种禅让的做秀过程。直到朱元璋时代,连这种过程都省略了,直接让手下的大将们铲除了原有的王朝继承人。古代的王朝更替,从来都没有和平交接的案例,血腥和屠杀几乎伴随着每一次权力的更替,社会在动荡与不安中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