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后人甚至称他为“千古一帝”。的确,李世民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甚至可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并肩而立,毫无争议。但就像所有人都有缺点一样,李世民也不例外。即使他是历史上少数几位被称为“明君”的皇帝,他也有难以抹去的污点。如今提起唐朝或是唐朝初年的历史,几乎每个人都会首先想到李世民,这也使得李世民的光辉似乎遮蔽了唐高祖李渊的贡献。
在传统历史记载中,李渊被描绘为一个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甚至有些好色的人。然而,这种形象其实并不完全真实。很多史实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年纪还不到20岁。虽然李渊有一定的抱负和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的理想,但那时他并不具备改变局势的能力,也没有太多统帅文武的经验。而李世民的功绩,正是通过他日后的战斗和努力积累起来的。如果李渊真是一个无能之人,根本不可能收服关陇集团,统领整个唐朝的士兵。李世民确实在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如果没有李渊在后方的稳定支持,李世民也不可能轻易取得天下。
李渊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关于太子李建成的传言也并不完全准确。许多人将李建成描绘成一个只会搞阴谋、背叛父兄的无能之人。但如果李建成真是如此,他早就会被废掉,李世民也早就会被立为太子了。事实上,李建成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坏,李渊作为父亲,他能不察觉儿子的能力和性格吗?李建成被妖魔化的形象,背后其实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所有这些误解和偏见,都与那场决定唐朝未来命运的“玄武门之变”有关。
“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大家都知道最终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这场政变中丧命,而李渊被迫退位。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策划这一切的正是李世民。如果李建成在当时有所防备,听到任何风吹草动,他也不会轻易被李世民一举击败。李建成并非无能,也并不是没有与李世民抗争的实力,问题在于他根本没想到自己的亲兄弟会如此残忍地背叛他。李渊若早有警觉,怎么会将自己置于如此被动的境地?事实证明,李世民的政变手段异常高明,让任何人都难以察觉。
那么,李渊作为皇帝,面对李世民的政变,他若选择不妥协,会是什么后果呢?通过尉迟恭的话,我们可以一窥其中的玄机。尉迟恭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之一。事发时,他毫不留情地杀掉了李元吉,并冲进皇宫,对李渊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换句话说,他的意思是,李世民已经控制了皇宫,李渊已被软禁,无法再有所作为。尉迟恭敢杀皇子,又怎会畏惧杀李渊?此时,李渊已别无选择,只能屈服于李世民的权力面前,再加上李世民是唯一的嫡子,皇位迟早会是他的。经历了如此重创,一夜之间失去两位儿子的李渊心灰意冷,不得不选择让位给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