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已故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的次子孙天平,近日正式向大陆提出申请,希望将父亲遗骨从台湾迁回安徽故里安葬。这则消息如同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在岛内舆论场炸开。一面是“落叶归根”的人伦常情,一面是复杂难解的两岸纠葛,孙立人身后事的走向,牵动的远不止一棺一冢。
孙立人将军的一生,堪称近代中国命运的缩影。他出身安徽,留学欧美,投身军旅,在抗日战场上率远征军血战缅北,创下“仁安羌大捷”的军事传奇,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晚年却在台湾遭遇长达33年的软禁,直至1990年逝世,灵柩仍暂厝于台中东山墓园,三十五年未能入土为安。其子孙天平直言,“落叶归根是父亲心中的愿望”,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个跨越时代与海峡的未竟之愿。
此事之所以引发岛内激烈争论,根源在于它触及了台湾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身份认同与历史叙事。反对迁葬的声音,往往披着“避免统战”的外衣,试图将一位将军的归根之愿政治化。他们声称马英九时期已恢复孙立人荣誉,留台才是“最好的守护”。然而,这种论调恰恰暴露了其刻意割裂历史的狭隘:孙立人的荣誉,首先源于他为整个中华民族存亡而战的功绩,这本就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财富,岂是某一地域所能独占?
支持迁葬的一方,则更关注人伦道义与历史公正。尊重逝者遗愿,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伦理传统。更何况,大陆方面多年来修缮孙立人故居、纪念馆,拍摄《中国远征军》等影视作品,持续铭记和传颂其抗战功绩,与岛内某些势力对这段历史的刻意淡化甚至遗忘形成鲜明对比。当民进党当局选择性地讲述历史,导致年轻一代对远征军知之甚少时,大陆对这段共同历史的坚守,恰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孙天平的选择,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他两次赴京参加九三阅兵,并公开赞叹“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震撼”,这不仅是作为后人的感性追思,更是对历史大势的理性认知。他所争取的,不仅是让父亲魂归故里,更是要让父亲所代表的抗战精神,回归其本应属于的民族集体记忆殿堂。这场“迁葬”之争,实则是一场关于历史解释权和民族向心力的无声博弈。
棺椁的最终落脚点,关乎体面,更关乎尊严。让一位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长久处于“暂厝”状态,于情于理皆有不妥。无论最终选择安徽祖籍、广州与新一军战友同葬,还是南京抗战纪念地,其核心都应回归对历史本身的尊重,对英雄个体意愿的体察,而非沦为政治算计的筹码。
孙立人将军的归乡路,映照出两岸之间尚未愈合的历史伤痕与错综复杂的情感联结。当岛内舆论为此争辩不休时,我们更应超越一时一地的政治纷扰,看清问题的本质: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尊崇、对血脉根源的认同,才是跨越歧见、连接两岸的最深沉力量。将军的遗骨终将归于何处,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这段历史所承载的民族大义,必将长存于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中。 #亚太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