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侠小说总是将真实与虚构巧妙结合。他创造了众多江湖人物,并且将历史人物也融入到小说当中,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与虚拟的江湖高手发生碰撞,从而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武侠故事。例如,张三丰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武当派的创派祖师,张三丰不仅是道家内丹的祖师,也是道家拳术的始祖。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金庸却把他写入了小说,赋予他在《倚天屠龙记》中武林至尊的地位。
在金庸的笔下,张三丰的武功高深莫测,几乎无人能敌。但这个强大的武林人物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为何不愿意攻打明教?金庸笔下的名门正派与邪派素来水火不容,而在倚天时代,明教被江湖中人视作魔教,六大门派与其敌对,甚至不惜联合起来与明教展开生死搏斗。为了铲除明教,六大门派联手攻入了明教的光明顶,差点将杨逍、韦一笑等人置于死地。
然而,关键时刻,张无忌挺身而出,凭借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挫败了六大门派的围剿,成功解除了光明顶的危机。让人疑惑的是,30年前,阳顶天消失,明教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张三丰为何不带领六大门派攻上光明顶,一举消灭明教呢?事实上,张三丰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武功单枪匹马地铲除明教。毕竟,张三丰的武功已达至高境界,几乎无敌。
众所周知,在金庸的设定中,张无忌已经成为最强的主角。他的九阳神功近乎完美,几乎是天赋异禀。而且,张无忌还将乾坤大挪移练到了第七层,堪称无可超越。然而,当张无忌在张三丰面前施展内力时,金庸在原著中用了一句话来描述:“将一股极浑厚、极柔和的九阳神功,从手掌上向张三丰体内传了过去。”张三丰当时感到,尽管九阳神功力量雄浑无比,但仍比不上自己内力的精纯与醇正。这个“远不及”一词,清楚地表现出了张无忌与张三丰之间的差距。尽管张无忌已经是当世一流的高手,但他在张三丰面前依旧显得有些逊色,张三丰的武功之高,实在让人无法想象。
另一个体现张三丰威力的例子发生在他带着10岁的张无忌登上少室山时。当时,少林寺的武僧们被吓得瑟瑟发抖,三大神僧带领着千余名武僧准备迎战,但他们依然担心自己不是张三丰的对手。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空闻、空智等三大神僧本以为张三丰是来“求教”的,但当他们意识到张三丰百岁的修为和深不可测的武功时,顿时变得心生畏惧,甚至暗中准备了千余人迎战。然而,三大神僧仍然深知,千余名武僧也未必能与张三丰抗衡。张三丰的武功,已达到惊人的境地。
由此可见,张三丰无疑是倚天时代的武林至尊,倘若他亲自出手攻入光明顶,明教必定会在一瞬间被摧毁。但问题是,张三丰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在我看来,张三丰之所以不愿攻打明教,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
第一,明教在教主阳顶天的领导下,将驱逐鞑虏、恢复河山作为自己的使命。这种宏大的理想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江湖争斗。张三丰作为一位修道多年的人,他深知明教虽然名声不佳,但其中仍有许多为国为民的侠士,并非全是恶人,因此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第二,张三丰活到了一百多岁,见识广博、心境深远。他作为“陆地神仙”,又怎么可能为了江湖中的恩怨而心生仇恨,轻易跑去光明顶大开杀戒呢?张三丰的目光已经超越了江湖的纷争,他更关注的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性。
第三,张翠山是张三丰最疼爱的弟子,张翠山的遭遇对他打击很大。张翠山与殷素素的婚姻以及殷素素与明教的关系,使得张三丰与明教有了某种微妙的联系。虽然张翠山和殷素素相继自刎,但殷素素背后的父亲殷天正与张三丰有着深厚的交情。因此,张三丰即使心有不满,也不可能立即翻脸与明教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