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一身绝技的鬼谷子,最初并没有选择隐居,而是决定入世从政。那么,他当过什么官职呢?级别如何呢?根据零星史料记载,鬼谷子曾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
宰相的地位非常显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官场中的顶尖职位。然而,鬼谷子的心思并不在仕途上。后来,他果断辞去官职,返回卫国的一个名为“鬼谷”的小山谷,在那里专心教学,传授自己的学问。
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最出色的要数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这也体现了自古名师总会出高徒的传统。就像福楼拜有学生莫泊桑,施耐庵有学生罗贯中,鲁迅有学生萧红和萧军,名师的优秀弟子往往闪耀于世。
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同时也是最杰出的外交家。苏秦手持六国相印,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他的职位相当于古代诸侯国联合秘书长,这种传奇经历令人叹服。能一人兼任六国的宰相,放眼世界史恐怕再难寻第二人,因此苏秦在战国时期可谓极具影响力的大人物。
而鬼谷子的另一位高徒张仪,则凭借卓越的智谋和辩术,迅速成为秦国宰相。他深谙苏秦所创的“六国合纵”策略,并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四川地区,张仪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当时他策划了联巴灭蜀,蜀国灭亡后,又翻脸不认盟友,顺势将巴国也消灭。巴蜀地区被灭后,秦朝在两地设立郡,秦统一全国后共设36郡,这些郡的辖区与现今省份相差不大。
苏秦与张仪的策略截然不同,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相反。苏秦采用“合纵”,类似狮子捕猎时依靠群体战术,他拉拢其他狮子一起围攻大象。这与自然界的王道相似。《人与自然》中曾提到,鬣狗、狮子、狼等动物若想称王,必须先拥有盟友,有了盟友才有挑战霸主的资本,这就是“合纵”的理念。
而张仪采取的是“连横”策略。他面对强大的大象,运用挑拨离间和恩威并施的方法,拉拢部分狮子为内应,让狮群内部发生斗争。等到时机成熟时,大象出面,与部分狮子联合攻击其他狮子,从而取得战略成功。
由此可见,鬼谷子的教学方法极为高明,他灵活应变,因材施教,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个性化指导。这与当下某些教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那些老师像流水线生产商品一样,不分学生差异,全都采用统一模式。鬼谷子的教育理念无疑更加先进和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