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和赵括,谁更不行呢?其实,赵括的失败,是因为替廉颇背了锅!而马谡的失败则更多是因为领导的决策错误。
面对强大的秦国和白起,哪怕把赵括换成另一位像白起那样的将领,恐怕也无法取胜。赵括差点在战争中扭转局势,虽然被围困了四十多天,粮草几乎耗尽,敌军也死伤惨重,但赵军依然没有崩溃。你们说赵括是纸上谈兵?其实,他明明是个非常优秀的将领,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廉颇的防守做得不太好,他在战斗中节节败退。一开始,他设定了三道防线,但到后期已经失守了两道,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消耗,赵国的资源和国力也已经难以支撑,第三道防线的守卫也岌岌可危。这时候,不是说什么防守滴水不漏,而是前两道防线已经被突破,第三道防线已经开始渗水。这就是在长平之战中,廉颇被替换前的局势。而那时,秦国还没有派出白起,与廉颇交战的只是经常失败的王龁,实力差距可想而知。
至于你说秦国没有派白起出战,其实是因为白起那时已经功高震主,秦国并不希望让他出战,主要是为了限制白起的权力。白起更喜欢打绝对歼灭战,所以后来才秘密调动白起出战。秦国其实是想打一场决定性的战斗,而赵国却误以为秦国来抢夺的是党项地区。就像两个人打架,一个想杀掉另一个,而另一个却只以为对方要打他几巴掌。那么,为了确保顺利击败对方,显然出手时,藏匿武器更有利。
在长平之战时,秦国已经拥有了巴蜀的粮仓,坐拥关中、巴蜀两大粮仓区,还有富庶的河东和函谷关外的土地,国力远远领先。你提到的十万兵力和二十万斤粮食,简直是低估了古代战争的消耗。根据汉简记载,每个士兵每天大约需要三斤粮食,而战兵和辅兵加起来,赵军有四五十万人,每天光是战场上的消耗就达到135万斤左右。长平到邯郸的道路全是陆路,还要穿越太行山,旅途的粮草损耗极大,估计每天需要500万斤粮食才合理。
而且,你提到的兵甲修缮、营寨物资等,都是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所有这些都要消耗粮食。赵国为了壮大兵力,几乎动用了所有能动员的壮丁,但这使得农业产量受到严重影响。赵国的农业本来就不发达,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压力很大,符合逻辑。最后,你还没回答我之前提到的隋炀帝征高句丽和汉武帝伐匈奴的情况,后世的农业生产水平比战国时期高得多,但依然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战争。
至于马谡的失败,主要是领导用人不当,未能安排他到合适的岗位,而且很多人忽略了马谡的背景。马谡出生在湖北长江边,成年后在成都工作,他的认知里,山上一般都会有水源,因此他认为根据山势防守不会有水源问题。但他没想到,甘肃地区比较干旱,很多山头根本没有水源。南方的经验在北方完全行不通,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金门战役中的指挥官,和基层士兵也因为不了解海潮规律,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诸葛亮明知马谡年轻气盛,且刘备生前也曾提醒过他,但还是重用了马谡,这反映了蜀汉内部的一些问题。蜀汉依赖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刘焉父子手下),并压制益州集团,马谡最终当上主帅其实只是时间问题。另外,王平也挺有意思,之前在徐晃那里和上司不合,到了马谡这里照样不受欢迎。徐晃和马谡无论从背景、阅历、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异,而他和每个领导的关系都不好,情商也低。把这样的人安排给马谡做副将,根本不能劝阻他,反而可能加剧矛盾。这也暴露了诸葛亮在人事安排上的问题,确实,作为领导,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