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元璋如何对待功臣,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想到他“杀功臣”的历史形象。确实,朱元璋因残酷对待功臣而声名远扬,但他对于某些忠诚功臣,却展现出了异常厚重的优待,譬如他对已故功臣徐达的特殊安排。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不仅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还破例将徐达的坟墓从江苏迁到南京城内的钟山。这在当时听起来或许不算什么特别,但其实在古代,城内是不允许葬坟的。根据《大明律》规定:“凡于城垣内及官道、街巷、居民庐舍前后埋葬尸柩者,杖八十。”也就是说,朱元璋为徐达破了一个大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慢慢来说。
首先,我们来说说徐达的背景。徐达不是普通的功臣,他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老伙计”。根据《明史》的记载,徐达是淮西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年轻时投奔了朱元璋,一直跟随他打江山。徐达以能征善战、为人谨慎著称,最重要的是,他对朱元璋极为忠心。
说到徐达的能力,他可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徐达不仅能指挥军队、打胜仗,还特别擅长“察言观色”。《明史》里有一段趣事,朱元璋曾问徐达:“我和你一起打天下,你说我和刘邦比,谁更强?”如果是别人,可能立马会拍马屁:“皇上您当然比刘邦强多了!”但徐达却非常冷静地回答:“陛下胜在公平正直,爱惜百姓;刘邦胜在善于用人。”他的话,既没有过度奉承,又恰当地指出了朱元璋的优点,还暗示他在用人方面可以有所改进。朱元璋听后并不生气,反而非常高兴。
再说说徐达的军事才能。他在北伐元朝时,率军攻克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这可是一战成名的壮举。在攻打大都时,徐达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假装要攻打真定(今河北正定),结果突然改变策略,直接转向大都,打得元军措手不及,赢得了这场漂亮的胜利。
但是,最让朱元璋敬佩的,还是徐达的为人。《明史》记载,徐达“不给自己积财,不做副业”。这就是说,他不仅不贪财,也没有做生意、搞副业。在那个时代,许多人当官后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财富,可徐达却始终保持清廉。曾经,朱元璋问他:“你当了这么多年大官,家里有多少钱?”徐达回答说:“臣只有俸禄,别无他财。”朱元璋笑着说:“你这么清廉,难道不担心你的子孙会过得困难吗?”徐达答道:“陛下信任臣,臣的子孙自然会得到照顾;如果陛下不信任臣,臣留再多财产也没用。”朱元璋听后对他更加信任了。而事实证明,徐达并没有留下过多财产。《明史》记载:“达卒,家无余财。”在当时的大官中,这可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了。朱元璋不仅追赠他太师、中山王的称号,还破例让他葬在南京城内的钟山。这一决定在当时可谓异常。古代的“阳宅”是指活人住的地方,而“阴宅”则是指墓地,通常都应该建在城外。朱元璋让徐达葬在城内,实际上是在向世人表达:“徐达,虽然你去世了,但你仍然在朕身边!”
更有趣的是,朱元璋常常会去徐达的坟墓前祭拜。《明史》记载,他在祭祀祖先时,经常顺便去徐达的墓前看看。有一次,朱元璋对随从说:“徐达要是还活着,朕就不用这么操心了。”这句话,显得极为深刻,充分表露出他对徐达的怀念。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将徐达的坟墓迁到城内呢?这其中其实有很深的政治意味。
首先,这是一种震慑。把徐达的坟墓放在城内,意味着他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功臣。这样做,是为了告诉所有人:看,这就是我信任的忠臣,如果你们也像徐达一样忠诚,清廉,也能得到我这样的优待。
其次,这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表态。虽然朱元璋因杀功臣而名声显赫,但他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人。对于那些忠心耿耿、清廉正直的功臣,他会给予特殊待遇。通过徐达的事例,朱元璋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为自己清洗“杀功臣”的历史做辩解:“你看,徐达这样忠诚的好臣子,我都这样对待他!”
最后,这也是一种怀念。徐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他的去世让朱元璋感到十分失落。将他的坟墓迁入城内,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朱元璋寻求内心的安慰。
总的来说,朱元璋对徐达的优待,反映出他对功臣的基本态度:只要你真心忠诚,清廉正直,就能够得到重用和信任;反之,如果你贪婪成性,勾结他人,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这一标准,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