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汗国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的瓦剌部落。经过多次变迁后,瓦剌逐渐分化为多个部落,包括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和准噶尔部。早期的准噶尔部虽然实力较弱,但由于17世纪初的小冰期,杜尔伯特部迁移的事件引发了部落间的纷争和迁徙。准噶尔部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吞并了部分部落,并逐渐壮大。巴图尔浑台吉领导下,准噶尔部积极发展手工业,并采购了先进的火器,为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噶尔丹的领导下,准噶尔部进一步扩展势力,走上了扩张之路。
清朝入关后,尽管忙于处理中原事务,但在北方的蒙古地区,清朝的控制尚处于逐步加强的阶段。巴图尔浑台吉和固始汗曾表明归顺意图,但随即签署了卡尔卡卫拉特法典,形成了一个自保的联盟。到了康熙时期,噶尔丹的扩张让局势变得复杂。由于清朝当时面对如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内务问题,没能立即关注到北方的局势,准噶尔汗国趁机扩大了领土。双方的矛盾渐渐积累,战争的阴云也悄然出现。
噶尔丹统一准噶尔部后,迅速展开了扩张行动,不仅吞并了周边的部落,还企图染指清朝控制的蒙古地区。这引发了与清朝的直接冲突。康熙二十六年,噶尔丹以土谢图汗杀害其弟为由,发动了对卡尔卡的东征。清军初时准备不足,在乌尔会河之战中遭遇失败。噶尔丹乘胜追击,南下直逼清朝边境,局势一度变得非常危险。
康熙二十九年,清军和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噶尔丹巧妙利用地形构建了驼城防御,而清军则采用传统战术进攻。尽管清军有红衣大炮的优势,但由于地形不利和指挥失误,战斗造成了双方都很大的损失。噶尔丹最终趁着夜色逃脱,清军未能实现全歼敌军的目标,但这一战对噶尔丹的扩张造成了显著的遏制。
尽管噶尔丹在遭遇挫折后依然不甘心,继续骚扰清朝边境,但康熙三十五年,清朝再次发动了征伐。康熙亲自出征,清军兵分三路深入大漠。噶尔丹准备不足,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在昭莫多之战中惨败,仅剩少数骑兵逃脱。噶尔丹最终陷入困境,不久后服毒自尽。这场战役标志着准噶尔汗国的最终灭亡,清朝开始逐渐掌握上风,进一步巩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雍正五年,噶尔丹的继任者策零即位,雍正认为这是消灭准噶尔的好时机。尽管有一些大臣反对,雍正还是决定出兵。清军分为两路出征,但由于保密工作不力,准噶尔提前得知了清军动向,不得不改变战略为筑城进逼。然而,准噶尔军善于伏击,雍正九年,在和通泊之战中,北路清军遭遇惨败,损失惨重,西路军也未能取得显著成果。这场战役虽然大败,但也使清朝认识到自身武器装备的不足。乾隆即位后,立即开始着手改革军备,换装重型火枪,为之后的战斗做好准备。
和通泊之战后,清军逐步调整战略,稳步推进,在巴里坤和哈密等地设立了前进基地,逐渐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尽管战后的20多年里,清朝和准噶尔表面上维持和平,但双方实际上都在积蓄力量,等待最终的决战。局势依然处于微妙的僵持状态,清朝也在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管控。
乾隆十八年,准噶尔发生了内乱,阿穆尔萨纳投降清朝并提供情报。乾隆决定出兵镇压这一乱局,并迅速集结兵力。乾隆二十年,清军在阿穆尔萨纳的引领下,分南北两路攻入伊犁,迅速击败准噶尔的达瓦齐,占领了伊犁。但由于当地无法供养大军,清军主力不得不撤回。阿穆尔萨纳趁机反叛,伊犁再次失守,清朝内部对于是否继续战争产生了激烈的争议。
乾隆最终决定坚定镇压叛乱,再次调集大军出征。这次出征,清军采取了“救粮于敌”的策略,一路征战,最终重新占领了伊犁,彻底摧毁了准噶尔汗国。之后,南疆回部的叛乱也被平定,哈萨克的中玉兹和大玉兹部先后归附清朝。经过这场战争,清朝彻底结束了在西北的扩张战争,准噶尔成为历史。乾隆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推动了中国自宋朝以来的扩张进程,也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基础。西北边疆地区从此纳入了清朝的稳定统治,增强了民族融合与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展示了清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强大决心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