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这段时间既不算特别长也不算特别短,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清朝的历史逐渐消逝的过程中,很多关于清朝的习俗和故事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电视上播放的清宫剧和“光阴如水,大清亡了”这种口号成了许多人提起清朝时的象征。
尽管清朝已经灭亡,很多与其相关的外交关系和文化传承仍然存在。毕竟,清朝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大国,曾经在周边国家中也占据了霸主的地位。
有很多中国人其实并不知道,清朝曾经有过一面正式的国旗。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中国的邻国,有一个小国至今仍然在使用清朝的国旗,而且至今还没有和新中国建交,你知道这个国家是哪里吗?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象征物,但直到近现代,国旗这一概念才逐渐被提上日程。在中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最早是九鼎,后来逐渐转变为玉玺,至于国旗的存在,古人并没有这个意识。中国古代的旗帜,主要用于军队行军时,特别是在战斗时用来指挥部队。
进入清朝后,尽管清朝的八旗兵制度将不同旗帜的颜色区分开来,以便在战斗时指挥不同的部队,但这些旗帜更多的是军队的标志,和国旗并没有太大关系。直到英国人侵入中国,并引发了鸦片战争,国旗的问题才开始得到清朝的重视。
19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国旗也逐渐成为国际海上通行的标准。根据国际惯例,船只必须悬挂国旗才能避免被误认为是海盗船。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船只大多没有国旗,甚至为了避免被误解为海盗,有些中国商船开始挂其他国家的旗帜,这也引起了各国的不满。为了应对这种尴尬,清朝逐渐意识到自己也需要设计一面属于自己的国旗。
清朝因为多次在国际场合上因没有国旗而出丑,终于决定在1968年开始设计一面国旗。清朝国旗的设计选用了皇家专用的黄色,因为皇帝自称“天子”,并且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龙成为了国旗设计的重要元素。
在经历了多次尝试后,清朝最终决定采用三角形的黄龙旗。尽管在开始时国旗的设计很独特,但随着出国访问的人越来越多,清朝发现其他国家的国旗普遍采用长方形形式,于是开始考虑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形。最终,在1889年,清朝的国旗确定为黄底蓝龙戏红珠的样式,虽然这时清朝的寿命已经所剩无几。
在清朝的全盛时期,曾经拥有强大实力的它,曾是东方的强国,甚至很多国家都需要向清朝进贡。比如,1730年不丹与其他教派发生冲突,雍正皇帝出面调解,使得不丹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这个过程中,不丹享受了许多好处,其中包括牧民可以在清朝的领土上放牧,尽管需要缴纳象征性税款。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清朝的很多习俗也传播到了不丹。中国人崇拜龙,而不丹人认为龙能够带来雨水,因此也把龙作为国家的象征,还给自己起了个“雷龙之国”的外号。虽然清朝已经逐渐衰落,但当时的不丹仍然无法与清朝抗衡。
清朝设计了自己的国旗之后,不丹也开始设计自己的国旗。由于两国都尊崇龙,不丹的国旗也绘制了龙的形象。不过,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清朝的国旗上使用的是五爪金龙,而不丹国旗上则使用了四爪金龙,显示出其作为藩属国的地位。
清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长期的混乱与动荡,对周边国家的关注逐渐减弱。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许多国家的独立,不丹最终选择了独立,尽管如此,不丹的国旗设计仍保留了清朝黄龙旗的元素。如今的不丹国旗与清朝的黄龙旗相似,采用了长方形设计,并且由两个三角形组成。左上角的金黄色三角形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右下角的桔红色三角形则与佛教精神相联系。除此之外,国旗上还有一条白龙和四颗白珠,象征着国家的权力与纯洁。
与此同时,清朝曾经的五色旗、民国时期的青天白日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确定为五星红旗。尽管如此,现如今不丹的国旗最为接近清朝的黄龙旗。
不丹继承了清朝的国旗图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中国有着特别亲密的外交关系。实际上,尽管两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彼此的关系非常友好。英国在历史上的影响,特别是它在1907年暗中支持一位与中国关系不佳的不丹王爷上位,导致中国与不丹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后来印度独立后,借着英国的影响,接管了不丹的外交事务,并与不丹签署了不公平的《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这让不丹在外交上受到了印度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特别是在领土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在2021年与不丹达成了领土协议。尽管不丹和中国之间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两国在实际交往中一直保持友好。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席位时,不丹投了赞成票,并且在国际上明确表示支持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友好关系也在不断深化。曾经的清朝黄龙旗,在百年后仍然在不丹国旗中得以传承,这是一段历史的延续,不丹对这种文化传承的认同,代表了对曾经历史的尊重,而并非与中国存在敌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