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几乎派出了最强的阵容,结果却败得非常惨。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双方的记载都提到,战前后,后金的间谍活动非常活跃。明朝的行军路线几乎完全被后金掌握,敌人早已知道明军的动向,甚至在明军经过的地方设置了埋伏。明军的每一步行动,都仿佛是在敌人提前布局的陷阱中走。其次,北军和南军之间的矛盾很大,几方军队的配合也非常不顺。南军并没有完全到齐,而且那些到达的南军士兵,刚到就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气候,甚至还没有适应。南军的大将刘挺当时拒绝出兵,提出要等南军完全到位后再行动,因为南军的增援部队还没有到达。
再来看后金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容小觑。而这个时期的明军,虽然不至于完全无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后金的兵力非常充足,明军的兵力却被夸大了,严重虚报。历史上说明军有11万,但实际最多只有5、6万,而且分成了好几路,面对战力更强的后金,怎么可能不败?明军之所以虚报人数,主要是因为内部腐败,很多人领取空饷,根本没参战。
而后金的努尔哈赤,从25岁起就开始思考如何打仗,研究战争的每个细节,尤其是怎么打、用什么方法打。他几乎每天都在考虑这些问题。相比之下,明朝高层对军事的关注远远不够,很多将领只是敷衍了事,混日子。努尔哈赤曾经在明朝军队中服役过,传闻他曾偷拿明军的火器进行实验,测试武器威力。后金士兵冲锋时,外面穿棉甲,里面是锁子甲或者扎甲,装备非常坚固。前锋兵力用四米长的枪或者盾牌阻挡明军近身作战,后排弓箭手则是主要输出。弓箭的射程像标枪一样,能够远距离击中明军,而明军的铠甲根本挡不住后金的重箭。
在后金和明军的第一次交战——清河之战中,明军阵亡了7000多人,而后金只死了两人。明军始终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应对后金的重箭射击,结果打了几十年的战争,一直到最后丧失了国家。论将领的素质,后金并不比明军差;论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后金甚至远超明军。举个现代的例子,国军中的很多将领都曾在海外留学,而且无论在能力还是兵力上,都明显优于共军。但是,最终还是打不过,为什么呢?
从军队的建军理念和方向来看,毛主席曾经说过:“谁站在人民的一边,争取到人民的支持,谁就必然胜利。”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如果还觉得不够说服力,那看看抗美援朝就更能说明问题了。明显的区别在于,明军孤立无援,独自作战,而清军则拥有全体人民的支持。清军入关时,甚至得到了满洲、蒙古及大多数汉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