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军金票大大滴有”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价值有多大?
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汉奸用这样的台词:“皇军金票大大滴有!” 这些汉奸通常穿着黑色香云纱的中式服装,戴着小圆墨镜,梳着油亮的中分头,以此诱使那些坚定的抗日志士投降,表情狡黠、得意洋洋。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直接:日军不仅有钱,还很有权力,跟着他们会有好处。但是,为什么这里说的是“金票”而不是其他货币呢?
一般的解释是因为日本在1929年前实行金本位制,所以他们的纸币被称作“金票”。不过,这个解释并不完全成立。因为日元并没有在中国广泛流通,普通老百姓不可能接触到日元。而且,为什么到了1937年以后,“金票”这个词还会继续使用呢?
所以,金票并不是指日元的纸币。实际上,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但他们的战争准备并不充分,尤其是在金融上没有好的策略。日军仓促之间把国内的日元投入到中国占领区,作为战时的货币使用。问题是,日元的发行量是根据日本国内的经济总量和需求来制定的,而在中国这个战火纷飞的环境下使用,导致日元很快贬值,几乎成了废纸。
当时,国民政府的金融部门在孔祥熙的领导下,以丰富的外汇储备、流畅的汇兑体系和强大的技术团队,展开了与日军的金融战。最终,日元和中国法币的兑换比例迅速接近,日元贬值幅度超过了三成。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日军不得不另起炉灶,开始在沦陷区发行“军用手票”,这就是军票。
军票并没有准备金和本位体系,完全是靠日军的军事力量作为信用背书。虽然军票在占领区流通顺利,但它不是法定货币,因此不能和外汇兑换,也不能与中国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实际上,军票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沦陷区,外面无法流通。
直到汪伪政府成立后,日军才开始整理金融,发行了“中储券”,稍微改善了这种状况。但这个措施已经为时不远,因为日本的失败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
虽然这些军票和中储券在某种程度上被用于日军的占领区,但它们都不能被称作“金票”。事实上,“金票”这个词在抗战之前就已经有了它的特定含义。早在20世纪初,日本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三行鼎立”的格局。日本银行是负责货币发行和管理的中央银行;日本兴业银行专注于实业投资;而横滨正金银行则是负责外汇的银行。这三大银行中,只有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分支,发行了可兑换的纸币和银元券。
此外,日本还在它的两大殖民地朝鲜和台湾分别设立了朝鲜银行和台湾银行,负责当地的金融事务,并向中国输出货币和金融服务。特别是朝鲜银行,它在东北地区的业务非常广泛,并且信用良好。
朝鲜银行发行的纸币与其他纸币不同,它采用了虚金本位制,也就是说,发行的纸币并不是以金币为基础,而是可以兑换为金币的日元。自1917年起,朝鲜银行的纸币就被东北的百姓称为“金票”,而这一名称在中国其他地方也逐渐传开。因此,在二三十年代,提到日本的纸币,很多中国人会想到“金票”,指的就是朝鲜银行发行的纸币,而非日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对东北的货币体系进行了整顿。他们在东北成立了“满洲中央银行”,并以日元为基础,统一了货币体系,发行了“满洲国圆”。但是,朝鲜银行仍然坚持不撤回它的“金票”,因为它已经在东北地区有了广泛的流通和影响力。
“金票”成为了东北的事实法定货币。朝鲜银行的纸币甚至超过了华俄道胜银行和其他本地银号的纸币,成为东北人民最信任的货币。由于日本不容许任何超过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存在,所以它们决定采取措施,削弱朝鲜银行的影响力。
1933年,伪满洲政府公布了“满洲国民经济建设纲要”,并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金融政策。到1937年,朝鲜银行的东北分支机构被日本政府强行合并入其他两家日资银行,成立了“满洲兴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