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和契丹联合的进攻。很快,他在“陈桥兵变”中被推举为帝,并迅速返回京城迫使后周恭帝禅位给他。同年,赵匡胤即位,改元建隆,国号“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宋朝或北宋。到了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去世,享年五十岁。在他去世后,接替他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那么,为什么赵匡胤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呢?这其实和赵匡胤自己的做法有很大关系。
一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和赵德芳。不过,赵德秀是赵匡胤的长子,而赵德林是他的三子,但两人都早早去世。虽然赵匡胤还有另外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但因为以下两个原因,赵匡胤并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们。
首先,赵匡胤的去世来得太突然,导致他没有时间做好皇位继承人的培养和确立工作。公元960年,年仅34岁的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推翻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在这时,北宋的周边地区割据势力众多,赵匡胤最紧要的任务是统一全国,而非立即册立太子。因此,在赵匡胤执政期间,他依照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派遣能干的将领守卫边疆,抵御辽国和北汉的威胁。同时,他也派遣主力向南进攻,先后灭掉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成功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直到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李煜向赵匡胤投降。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赵匡胤便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的晚上和弟弟赵炅一同饮酒共宿在宫中,第二天清晨,赵匡胤被发现死于万岁殿,享年五十岁。作为一位武将,赵匡胤显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五十岁时突然去世。更为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关于他身体患重病的记录。因此,很可能赵匡胤计划在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后,再开始为自己的继承人做好准备。然而,上天并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
二
另一方面,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的倚重,也与“杯酒释兵权”密切相关。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威逼利诱石守信等大将交出兵权,迫使他们归家养老,从而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赵匡胤通过这次“杯酒释兵权”彻底消除了武将们的兵权,并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他认为更容易控制的人员。自此以后,赵匡胤不再授予任何人禁军职务,包括曾经的结义兄弟。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不得不依赖赵光义等宗室成员。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以后,赵光义长期担任开封尹,负责地方的管理。到开宝六年(973年),赵光义被封为晋王,并且位列宰相。这意味着赵光义掌握了极大的权力。随着原本随赵匡胤一起征战的武将们都被迫回家,文武百官也自然不会提出立赵匡胤儿子为继承人的主张。朝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制衡赵光义,使得他得以顺利继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
三
前面提到,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早夭。然而,在赵光义继位后,剩下的两位儿子的命运也并不如意。
赵德昭(951年—979年9月26日),是赵匡胤的次子,字日新。赵德昭在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赵光义即位后被任命为京兆尹,随后调任永兴镇,兼任侍中,并封为武功郡王。此外,他还被诏令与齐王赵廷美一同朝会,并列宰相之前。到了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德昭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宋太宗出征幽州,但在战斗中因为受到宋太宗的斥责,赵德昭感到极度羞愧,最终选择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