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大家都知道,养军队是非常烧钱的事情。但朝鲜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不需要花费一分钱来养军队,反而军队还能为国家带来额外的收入。
根据全球火力指数等国际军事媒体的统计,朝鲜的军队规模排在全球第四位,现役军人接近100万人。如果算上预备役人员,整个军队的总人数几乎超过500万。这样庞大的部队,仅仅是为军人提供日常伙食,所需的费用就足以让人震惊。而朝鲜的总人口大约只有中国东三省人口的四分之一,这种高比例的军民比,意味着如果靠正常的财政供养部队体系,是无法满足战备需求的。那么,朝鲜到底是如何维持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的呢?
首先,朝鲜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军队的独特运作方式。朝鲜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男性通常18岁就进入军队服役,服役年限相对较长,往往超过十年。因此,大多数适龄劳动力都在军队中。这也就意味着,朝鲜大部分的劳动力资源都集中在军队里。如果按常规的军事思维来考虑,这些军人应该全身心投入到战斗训练中,这无疑会给国家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不过,朝鲜打破了这种常规,反其道而行,充分利用军人作为劳动力的特点,组织军队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为国家提供经济支持。
朝鲜为了更好地组织这种任务,还根据不同部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建设任务。例如,大部分普通部队承担农业生产等体力劳动。这些军人其实就是与普通农民的工作几乎没有区别,依然是耕地、养殖,只不过身穿军装,偶尔去靶场训练几次而已。此外,还有一些部队负责工业生产,主要是操作和维护工厂设备,提升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而像著名的第267部队,就曾参与平壤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负责医院和综合服务所的奠基工作。可以看到,朝鲜绝大部分部队的工作内容是经济建设,而非军事作战,这也使得他们养活军队的成本几乎为零,反而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然而,面对这种非传统的做法,也有人提出疑问,朝鲜是否担心这种方式会影响国防大局,毕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强调脱产专心训练,以最大化提高战斗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举个历史例子,明朝曾经也试图让军队参与农业生产,以减少财政负担,但结果由于农活的干扰,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士兵们甚至变成了农民,而非战士。这种政策导致了大明朝只能依赖少数精锐部队来保卫国家。
朝鲜采取的做法,确实有些类似于明朝的错误。然而,朝鲜高层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背后有其特殊的经济考虑。朝鲜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急需一支高度组织化、训练有素且能执行任务的劳动力队伍。军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远超普通民众,这使得将劳动力吸纳进军队成为一个现实选择。虽然这些二线部队战斗力较弱,但他们仍然能够高效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开垦荒地、发展渔业等任务,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精锐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如今,朝鲜的精锐部队装备了高端的军事装备,比如主动防御装置的天马2型坦克,超高音速武器,以及射程达10000公里的洲际导弹。特种部队在俄乌战争中也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斗力和技术水平。而这些进步,都离不开二线部队的牺牲和贡献。
然而,这样的做法也存在潜在的风险。首先,虽然一线部队专注于军事训练,但由于数量较少,类似于明朝的家丁部队,一旦遭遇重创,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而且,长时间将大量劳动力集中在军队体系中,可能导致思维固化,缺乏灵活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进而影响国家整体的生产力。此外,军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任务中,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进而影响经济效益。虽然朝鲜目前已经从九十年代的经济困境中逐步恢复,甚至在俄乌战争中获得了发展机会,但如何解决这些隐患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