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建立后,司马炎称帝的同时,还尊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皇帝。这一举措凸显了司马师对西晋建立的重大贡献,因此司马炎在尊敬祖父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的同时,也将伯父司马师一同尊为皇帝,表彰其功绩。
但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在建立吴国时,并没有像司马炎那样尊兄长孙策为皇帝。这个决定看似与司马炎相比不太“厚道”,然而孙权有自己的深思熟虑和考虑。
吴国的基业
吴国的基业由孙坚和孙策父子打下。虽然孙权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接班人,但他并非吴国的开创者。在孙家三父子中,孙策的作用尤为关键。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四起,民众和朝廷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对于百姓来说,战乱使得他们的生命安全岌岌可危,而东汉皇帝也无法轻松平息这场大乱。与此同时,乱世为英雄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孙坚便是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崭露头角,因战功获得东汉朝廷的封赏。后续,他还参与了讨伐董卓的行动。遗憾的是,孙坚在董卓之乱中丧命,他的部下只好归附给袁术。
袁术自认为有实力称帝,于是声称“汉天命已尽”,并试图推翻汉献帝,取而代之。孙坚的长子孙策投靠了袁术,并从袁术手中接回了部分旧部,继而在动荡中逐步扩展势力,为吴国的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随着袁术的失败,孙策趁机兼并了其势力,使得吴国的实力迅速壮大。孙策甚至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期间,曾有过偷袭曹操的计划。可惜,计划尚未付诸实施,孙策便被刺杀。此后,孙权接管了孙策的势力,正式成为吴国的领袖。
到孙权接管时,吴国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因此历史上常把孙权视为吴国的守成之主,而非开国之君。这一点与司马炎的角色非常相似。
孙权的顾虑
三国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内政问题。曹魏有强大的世家势力,但皇帝与宗室之间充满猜忌,这使得司马懿最终能够篡位;蜀汉则存在巴蜀士族的根本性不认同,导致蜀汉灭亡时,士族纷纷背弃刘备的后嗣。而吴国的世家势力尤为庞大,因此孙权在称帝后,必须时刻压制这些世家势力,才能增强皇权。
与魏、蜀相比,吴国的政治格局较为松散,内部分歧较大,一旦发生内乱,吴国可能会迅速崩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孙权没有追尊孙策为皇帝。他明白,一旦尊孙策为皇帝,孙策的后人将有权继承皇位。这种权力继承的合法性,容易为野心家提供借口,导致吴国陷入权力斗争和内乱。历史上,类似的事例屡见不鲜,像秦朝末年的陈胜、清初的反清复明势力,都是以复辟名义发动的起义。
因此,孙权选择不尊孙策为皇帝,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吴国因为继承权问题而陷入纷争,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