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陷入混乱,各地的势力纷纷自立门户,争夺更大的利益。在这片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曹操集团最初只是一个不显眼的小势力,几乎不被人看重。
虽然最初曹操的地盘很小,但凭借其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吸引了大量勇猛的将领和智谋过人的谋士前来效力。在这些人才的支持下,曹魏集团的实力日益壮大,并在官渡之战后达到了顶峰。如果不是因为曹操急于求成而在赤壁之战中惨败,也许曹魏统一天下的时间并不会太长。
回顾曹操的一生,可以说极具传奇色彩。然而,他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临终前没有铲除野心勃勃的司马懿,导致他多年经营的曹魏版图,最终成了司马家族的基业。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明明对司马懿有所猜忌,为什么在临终前没有将他除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司马懿才华出众
众所周知,曹操对才华卓越之人一直礼遇有加,他为了招揽贤才,甚至可以放下曾经的血海深仇。比如,当年关羽暂时投奔曹魏时,曹操对他照顾有加,如同亲儿子一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送马送钱送美人,关怀无微不至。
官渡之战中,他的老同学许攸连夜投奔曹操,曹操甚至连鞋子都没穿好就跑出去迎接。宛城之战时,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贴身保镖典韦被张绣所害,然而曹操后来不仅不计前嫌,还将张绣纳入麾下并委以重任。这些例子都显示出曹操对贤才的渴望之深。
像司马懿这样的大才,自然得到曹操的百般照顾。即便在曹操临终时,司马懿的才干已位列曹魏谋士前三,仅有荀彧和贾诩可与之媲美。此时荀彧已先行去世,贾诩也寿命不长,只能由司马懿扛起大旗。要知道,西蜀的诸葛亮一直虎视眈眈地威胁曹魏,不断北伐。如果杀掉司马懿,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曹操不仅没有杀司马懿,还将他任命为托孤重臣,这充分体现了对他能力的肯定。
二、曹操相信曹丕能压制司马懿
托孤大臣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继承者是否能掌控局势。曹操对自己的二子曹丕非常有信心。临终前,曹操甚至假装愤怒,质问曹丕是否杀害了弟弟曹冲,并在激动之下拔剑刺向曹丕。然而,曹丕面对试探,坚决否认,并做出伤心欲绝的表情以赢得信任,可见其心理素质之强。
正因为如此,曹操才坚定地将权位传给曹丕。曹丕的手段狠辣,连曹操自己都畏惧,更何况司马懿这个人才。事实证明,在曹丕掌控下,司马懿无法翻起大风浪,只能成为他扩张势力的一把利剑。因此,没有必要提前除掉司马懿。
三、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极强
平心而论,司马懿最厉害的不是作战能力,而是他卓越的隐忍力和顽强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或许与先天基因有关,但隐忍能力则是他后天培养的关键。
在为曹操效力时,司马懿行事极为谨慎,善于察言观色,几乎一眼便能判断曹操的情绪。在朝堂上,他从不拉帮结派,遇事不急于表态,而是先观察他人的选择和曹操的神态,再做决定。正因如此,他处理事情滴水不漏,几乎不给曹操留下把柄。
不仅曹操,就连曹叡也将司马懿任命为托孤大臣,可见其隐忍能力之高超。对于曹操来说,那些仗着才干肆意妄为、敢于挑战自己权威的人最难容忍。杨修是这样的人,因此被曹操杀掉;祢衡也是如此,最终同样没能幸免。但司马懿低调、忠心、有能力、淡泊名利,让曹操找不到丝毫可指责之处。基于这样的原因,曹操自然不会轻易将其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