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中记载了一桩震惊的命案——周夷王亲自烹杀齐哀公,事件中涉及的凶手、受害人、作案工具和方式都一清二楚,连目击者也有。凶手是周夷王,受害人是齐哀公,作案工具是一口大鼎,作案手法则是将齐哀公煮死,而当时在场的诸侯便是这一事件的目击者。
显然,从现在的法律角度来看,这绝非未解之谜,凶案的一切细节都没有任何遮掩。令人痛心的是,周夷王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目击者们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制止这场悲剧,齐哀公只能无助地等待自己的命运。
周夷王是周朝的国君,而齐哀公是齐国的君主。尽管两国相隔千里,但从封建体制的角度来看,他们实际上是上下级关系。齐国当时作为周王室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享有一定的特权。而且齐国的始祖姜子牙是周武王的重要谋士,姜家与周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齐哀公作为姜子牙的后代,曾在当时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周夷王也不得不对他有所忌惮。
那为什么周夷王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杀了齐哀公呢?这一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
周朝的历史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仅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周夷王是西周的第九位天子,他的祖父周武王开创了周朝的伟业,然而到了周夷王这一代,周王室的权力已经大不如前。周夷王在内心里一直渴望恢复先祖的荣光,想重新掌控诸侯,使他们不敢轻视周朝的威严。
齐哀公是姜子牙的四世孙,他为人低调,不张扬,看似并未得罪周夷王。然而,周夷王却心生不满,动了杀心。原因何在?
在周夷王刚刚即位时,他面对的局面十分尴尬。诸侯们对他的权威并不尊重,许多国家甚至停止了按时向周朝上贡,周夷王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不仅要恢复自己的威望,还要确保周朝的经济不至于崩溃。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夷王决定采取强硬手段,迫使诸侯们重新服从,而齐哀公无意中成为了他的目标。
虽然齐国距离镐京很远,但命运的巧合让齐哀公成了周夷王的眼中钉。当时齐国和邻国纪国之间存在矛盾,齐哀公曾多次试图吞并纪国。纪国由于实力较弱,被迫向周夷王告发齐哀公。纪国国君纪侯长途跋涉来到镐京,借机讨好周夷王,一番恭维让周夷王心情大好。纪侯接着诉苦,说齐哀公不尊重周王室,甚至打算反叛。他指出齐哀公的名字中有“不臣”二字,暗示他根本没有把周夷王当作自己的上级。周夷王一听,觉得有理,立即决定铲除齐哀公以警示其他诸侯。
于是,周夷王召集所有诸侯前来会面。在一场看似正常的会议上,周夷王命人将一口大鼎搬到大厅,并往鼎中加入了水。所有诸侯都以为这只是准备开个大火锅,纷纷等待着美餐。然而,周夷王的真正意图很快暴露出来——他下令抓捕齐哀公,将他推入鼎中活活煮死。齐哀公在挣扎中,看到了纪侯得意的笑容,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成为了纪侯与周夷王合谋的牺牲品。
周夷王看着一切发生,心中大为得意,认为自己通过这场惨烈的示威,已经重新建立了周朝的威严。他指着鼎中的齐哀公对其他诸侯说道:“齐哀公敢违抗我的命令,企图反叛,谁若再不服从,就会有同样的下场。”
就这样,齐哀公死了。他的死是如此惨烈,甚至让许多旁观者觉得他似乎并未做错什么,毕竟很多诸侯都没有按照规定上贡,但齐哀公刚好被纪侯送上了周夷王的刀下。
这场事件,实质上是一场权力的表演,周夷王通过杀害齐哀公,试图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警告其他诸侯:谁敢反抗周朝,就会面临和齐哀公一样的结局。
那么,周夷王是否成功了呢?答案显而易见。他通过这场震慑,暂时恢复了对诸侯的控制,虽然他并未完全恢复周朝的昔日荣光,但至少在那一刻,他再次显示了周王室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