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共有十六个女儿,但史书上只记载了四个全名:长女朱镜静、六女朱福宁、十一女朱玉华和十二女朱善清。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十一女朱玉华,她被封为南康公主。
朱玉华生于洪武六年,母亲林氏只是朱元璋后宫中不起眼的庶妃。洪武二十一年,朱玉华年仅十五岁时,被封为南康公主,同时父亲为她选定了驸马人选。然而,当朱元璋提出自己的意向——东川侯胡海的第三子胡观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一般情况下,皇帝为公主挑选女婿,通常会选择功臣子侄,按理不应有异议。那么,为何群臣会提出反对呢?
问题并不在胡观本人,而在于他的父亲胡海。胡海是开国功臣,早年随朱元璋征战,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性格勇猛,深受士兵敬佩。他一路从百户升迁,最终在洪武十七年被封为东川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可世袭。洪武二十二年,他告老还乡,洪武二十四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但是,在胡海生前的某个时期,他曾犯过错误,被削夺俸禄和良田,因此群臣认为胡家不适合与皇室联姻。朱元璋之所以坚持选择胡观,正是看中胡海家族的忠诚与功勋:胡海忠心耿耿、身经百战,长子胡斌在征战云南时阵亡,全家忠于汉室。朱元璋认为虎父无犬子,胡观必定可靠。更重要的是,胡海未结党营私,未牵连胡惟庸案,完全是朝廷可依赖的人物。
因此,即便群臣反对,朱元璋仍赦免胡海,准许胡家保留田俸,并正式将南康公主嫁给胡观。婚后,二人感情深厚,育有一子八女,生活一度幸福。然而,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胡观的二哥胡玉被牵连处死。胡观因身份关系幸免,但朱元璋对他态度冷淡。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随后发生靖难之役。胡观和南康公主为了保全自身,一直谨慎行事,没有积极站队。随着建文帝节节失利,他被迫派胡观随李景隆北征。但胡观作战能力有限,加上李景隆指挥不力,最终被燕王朱棣军队俘获。朱棣念及南康公主的身份,没有加害于胡观。
朱棣登基后,胡观因误事而遭都御史陈瑛弹劾,指其强夺民女、娶妓女为妾。朱棣罢免胡观职务。胡观无法承受,最终自尽。南康公主为保全子女,只能低调生活。
永乐三年,朱棣将她晋封为南康长公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又进封为南康大长公主。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时,南康公主请求为儿子胡忠谋职,朱宣宗大方同意,先任孝陵卫指挥佥事,后升同知。看到儿子有了稳定官职,公主终于安心。
正统三年,南康公主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她的一生,历经风雨,从朱元璋的女儿到权势波动、家族沉浮,最终以子孙安稳而告慰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