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明十三陵”时,我们通常会联想到位于北京的明朝皇帝的墓葬。然而,在西安,也有一个被称为“明十四陵”的地方,不过这里埋葬的并不是明朝的皇帝,而是十四位明朝的秦王,所以被称为“明秦藩王十四陵”。
这十四位秦王分别是: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土絜]、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澏、秦肃王朱谊漶、秦景王朱存机。
关于为什么第十五任秦王朱存极没有被葬在这里,原因在于他在明朝灭亡后被清军杀害,死于山西太原城,因此未能安葬在西安,且其墓地至今不详。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秦王的墓葬现状。首先,朱樉是朱元璋的嫡次子,因位列第二而失去继承皇位的机会。洪武三年,他被封为秦王,翌年娶王保保之妹观音奴为王妃,之后又迎娶开国功臣邓愈的女儿邓氏为妾。洪武十一年,朱樉正式移驻西安。朱樉一生作恶,令父亲朱元璋大为失望,最终在洪武二十八年被毒死,葬于现在的西安长安区杜陵原。由于其恶行,朱元璋曾下令削减其葬礼规模。
朱樉的墓位于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封土高约20米,周长187米,墓前神道两旁曾有18件精美的石雕,包括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等。然而,今天这些石雕大多遗失,甚至连墓碑也已消失。
朱樉的儿子朱尚炳继承了秦王封号。朱尚炳支持建文帝,因而对后来的篡位者朱棣态度傲慢,最终向朱棣请罪得到宽恕。永乐十年,他去世,谥号“隐”。朱尚炳的墓距离父亲朱樉的墓不远,而墓前的12件大型石雕保存较好,这得益于墓址靠近汉宣帝的杜陵,在修建时得到了更多的保护。
朱尚炳的儿子朱志堩年仅20岁就去世,谥号“僖”,未留下子嗣。接着,朱志堩的庶兄朱志均继位,但他也仅在位两年便去世,谥号“怀”。朱志均的墓与父亲的墓一样,至今无法确认。
朱志均去世后,朱志[土絜]继位,他的父亲是朱尚炳的嫡长子,朱志[土絜]是秦王中少数几位长寿的王子,他活到47岁,谥号“康”。朱志[土絜]的墓也位于长安区,然而其墓已遭严重破坏,石雕残缺不全,陪葬品丢失。
朱志[土絜]去世后,他的儿子朱公锡继承了秦王之位。朱公锡为人贤德,享年49岁,谥号“惠”。然而,朱公锡的墓也未能幸免于盗墓的命运,遗物和陪葬品被盗,甚至有村民占用墓地。
朱公锡去世后,朱诚泳继任秦王,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数几位贤明的秦王之一。遗憾的是,朱诚泳没有留下子嗣,因此他去世后,由他的堂侄朱秉欆继承了王位。朱秉欆在位仅一年便去世,年仅21岁,谥号“昭”。朱秉欆的墓位于朱樉墓附近,且已确认其次妃萧氏的墓志。
朱秉欆死后,儿子朱惟焯继任。朱惟焯的墓至今未找到,但他是明朝知名的贤王。朱惟焯去世时膝下没有子嗣,因此秦王之位传给了其堂侄朱怀埢。朱怀埢活到42岁去世,谥号“宣”。他的墓地为目前唯一保存有“牵马石人”的秦王墓。
朱怀埢去世后,儿子朱敬镕继位,后者在位期间也未能保护好自己的墓地。朱敬镕的嫡长子朱谊澏继位,去世时年仅35岁,谥号“敬”。朱谊澏去世后,其弟朱谊漶继位,直到万历四十六年去世,享年不满60岁,谥号“肃”。这三位秦王的墓地点未能确定。
朱谊漶去世后,朱存机继位。他去世后被葬于韦曲里,墓志被收藏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根据墓志记载,朱存机去世时无子,因此由弟弟朱存极继承了王位。朱存极的结局则已在文章开头提及。
总体来说,明秦藩王十四陵由于历史原因早已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墓葬已不复存在,或是被盗墓者破坏。尽管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盗窃、破坏等问题依然存在,给这些历史遗址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