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相信什么宿命,也不认同命运早已注定。我始终认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选择才最重要。无论是魔是仙,决定权都在自己手里。我们只需要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有人提到五丈原和落凤坡这两个地方,常用来讨论诸葛亮和庞统的“宿命”。其实,五丈原在诸葛亮去世前就叫这个名字,而落凤坡则是在庞统去世后才得名。人们之所以觉得庞统死在落凤坡、诸葛亮死在五丈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深。书中描写刘备三顾茅庐时,司马徽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句话在小说中为诸葛亮的命运定下了宿命色彩。而庞统途经落凤坡时,也曾说:“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在小说里,这些话让庞统和诸葛亮的死亡看起来像是命中注定。
实际上,宿命论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常见,明清小说里也很普遍。《说唐》系列中,罗成和秦琼互授武功前立下毒誓,若违背誓言,罗成会被万箭穿心,秦琼会日夜吐血。结果故事中,他们果然死于各自的誓言。这类安排更多是为了增强故事张力,而不是真实历史。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并非历史。罗贯中写作时,历史结局已定,他无法改变,只能通过情节安排营造宿命感。庞统注定死在伐蜀之战,诸葛亮也必死于五丈原,但作者可以控制他们命运中的过程,使读者感受到戏剧性。尤其在描写蜀汉无法统一天下时,罗贯中常加入宿命元素,让人觉得蜀汉的失败不是努力不够,而是命运注定。
真实历史中,诸葛亮和庞统都是杰出的才士。诸葛亮偏政治,庞统偏军事,二人辅佐刘备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即便拥有两位名将,刘备也难以短期内改变局势。他们所能做的,是尽力壮大刘备力量,等待天下大势再次变化。
庞统为帮助刘备夺取益州,设计了三种策略:上计偷袭成都快速夺取,中计假回荆州,逐步攻城夺地,下计稳守荆州,慢慢找机会。刘备选择了中计,战争初期进展顺利,但在攻打雒城时遇阻,庞统亲自带兵突击,不幸被流矢射中,年仅36岁,英年早逝。事后刘备亲自为他挑选墓地,命名为落凤坡。也就是说,庞统的死亡先于落凤坡的命名,《三国演义》为了戏剧效果,先设地名再死亡,赋予了死亡更多宿命感。
至于诸葛亮,他之死更与劳累有关,而非宿命。刘备去世后,蜀汉局势险恶,诸葛亮肩负重任,稳定政权、处理军政大小事务,每件事都亲自过问,甚至连小小军棍的惩罚都要操心。北伐多次虽未成功,但耗尽心力。最终,他在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按当时平均寿命来看,已算长寿。诸葛亮的死是因操劳过度、忧心成疾,而非命中注定。
人们之所以觉得诸葛亮死于宿命,是因为他未能完成北伐,带有遗憾与无奈。宿命论让历史看起来更合理,也让后人更容易接受他的离世。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他尽职尽责、全力以赴所带来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