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明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声誉。早年间,于谦以御史身份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参加了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的行动。在这场行动中,他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带领军队迅速包围乐安,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打败了汉王,彻底粉碎了朱高煦试图重演靖难之役的野心。
然而,于谦与朱高煦的关系并不和谐。在此之前,他曾当着朱高煦的面直言不讳地斥责过这位汉王,令朱高煦哑口无言,深感羞愧。正因如此,朱瞻基对他非常器重,将他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并派遣他巡抚河南、山西等地。这一职务,他一直担任到英宗皇帝朱祁镇继位。
正统元年,于谦依然在河南担任巡抚。当时,他得知退休多年的刑部尚书赵羾的故乡就在河南开封。赵羾是一位曾担任过刑部、礼部、兵部尚书的重要人物,在朝廷中有着较高的声望。出于对这位前辈的尊敬,于谦决定前去拜访。
他每次的拜访都非常谦恭,尽显礼节,对赵羾无微不至,言谈间也多是一些客套话。然而,某次当他像往常一样去拜访赵羾时,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赵羾见到于谦后,竟然突然拉住他的手,狠狠地咬了一口,直到把手咬出血为止,才松开。于谦当时有些错愕,但他很快意识到,赵羾一定有话要对自己说,于是泪眼汪汪地请教他。然而,赵羾始终没有回应,最终,于谦只能带着一脸困惑离开。
赵羾的孙子赵恠见状,忍不住问爷爷:“为什么要咬人家的手呢?”赵羾面色沉重,缓缓说道:“于谦是一个好官,可是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在这个充满勾心斗角的官场上难有善终。”
尽管当时我们无法理解赵羾通过咬手的方式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赵羾的预言却是准确的。于谦确实是一个廉洁奉公、忠诚为国的好官,但由于他性格刚直、不善于与官场中的权臣妥协,最终招致了不少人的敌视。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排众议,坚持坚守北京,成功组织防守,打赢了保卫战,成为了保卫大明的重要人物。后人称他为“再造大明”的民族英雄。然而,尽管他有着赫赫战功,他的直率和刚正不阿最终为他招致了灭顶之灾。在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被将领石亨诬陷,最终不幸死于非命,未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