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曹魏的灭亡,三国历史爱好者一定都知道,司马家族花了三代人的努力,经过百年时间才最终取代了曹魏,而其中最关键的角色,非司马懿莫属。
司马懿从曹操时代就开始在曹魏效力,凭借多年的积累,他渐渐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当时,魏明帝曹睿的亲生儿子一个个夭折,曹魏的皇室陷入了断代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抢占了权力。
公元249年,司马懿利用曹爽陪着年幼的曹芳外出祭祖的机会,迅速控制了都城,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他迅速占领了皇宫,挟持了太后,逼迫曹爽投降,整个行动快速而高效,让人防不胜防。
当时,曹魏的大司农桓范在得知这一局势后,认为大势已去,决定逃离许昌,认为司马懿暂时掌握政权,不会长久,因为曹爽仍握有兵权,并且曹爽虽然能力有限,但只要他能坚定反击,最终还是能够扳回局面,打败司马懿。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桓范的预料。司马懿并未像桓范预想的那样败北,而是稳住了局势。司马懿得知桓范投向曹爽时,曾一度慌乱,差点失去判断。幸亏身边的谋士蒋济提醒他,告诉他曹爽不过是一个“驽马恋栈豆”的人物,意即曹爽只是贪图眼前安逸,缺乏远大抱负,注定无法实现反击。
果然,曹爽选择了投降,而桓范虽然为曹爽献计,但曹爽并未采纳,他最终选择投降,这让桓范感到极其失望。桓范原本想借此机会挽救局势,成就一番大业,但没想到最终不仅未能改变局面,反而被他批评为“虎父犬子”,指责曹爽继承父业却是个窝里横的软弱无能之人。
那么,为什么曹爽最终选择投降呢?关键原因在于他的性格。桓范很早就看出,曹爽只是想保住自己眼前的荣华富贵,而并不想为国家出一份力。曹爽在投降时还自言自语:“就算投降,亦不失作富家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完全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司马懿的仁慈上,认为只要顺从,就能保全性命。
回顾曹操三代人对司马懿的利用,曹魏虽然一直依赖司马懿的才智,但却从未放松警惕,始终限制他掌握实权,这样的周而复始,必然让司马懿心生怨恨。曹爽和司马懿共事多年,却一直看不透司马懿的心思,放弃了手中的兵权,结果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与此相比,刘禅的处世方式要高明一些。虽然他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至少在处理诸葛亮与自己权力之间的关系时,做得相对圆滑,最终保全了自己的晚年。而曹爽的决策则充满了短视与天真,完全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最终让他失去了国家的命运,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总结来看,曹爽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只顾眼前的安逸,没有深思熟虑地为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做规划。而司马懿则以其冷静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脱颖而出,掌握了魏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