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26岁时跟随郑芝龙投降清朝,但在三年后,又背叛清廷选择归顺郑成功。此后,他再次反复变节,先是投降清朝,再被清廷雪藏多年。尽管如此,最终施琅还是凭借自己的坚持与能力,逐步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收复台湾的关键人物。
施琅的起伏经历
在清顺治三年,施琅跟随郑芝龙一起投降清朝,但到顺治六年,他又选择背叛清朝,投靠了郑成功。清廷本可以将施琅除名,但出乎意料的是,施琅在顺治八年又一次回到清朝,反叛郑成功。面对施琅的反复无常,清廷决定将他暂时“雪藏”,并于顺治十四年重新启用,给予了他一个同安副将的职位。
同安副将其实并不是大官,且下方还有正职压制,施琅的地位并不显赫。直到顺治十八年,他才升任同安总兵,坐镇一方。施琅在清廷的沉寂期持续了十年,才勉强得到军队领袖的职位。然而,这个职位也不过是当时的普通总兵之一。
施琅的关键晋升
到了康熙元年,施琅被突然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这个职位异常重要,掌管整个福建的水军。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清廷给予施琅这个机会呢?
1. 郑氏集团动荡: 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然而郑氏集团内部却陷入了混乱。郑经继位后,集团内部争斗不断,导致许多事务无法兼顾福建沿海的局势。正因为如此,清廷看到了收复金门和厦门的机会,而施琅的海上经验恰好符合这个需求。随后,施琅联手荷兰人夺取金门和厦门,虽然没有成功收复台湾,但他已显示出其军事才能。
2. 清廷对台湾的兴趣: 在康熙二十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去世,这给了清廷收复台湾的良机。施琅因在台湾的经验以及对郑氏集团的深仇大恨,被重新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执行收复台湾的任务。
施琅的支持者
施琅的晋升得到了许多人支持。福建总督姚启圣便多次向康熙推荐施琅。李光地,施琅的老乡,强烈支持施琅,并向康熙推荐他的军事才能。康熙心腹纳兰明珠也在此过程中提供了支持。通过这些支持者的帮助,施琅成功回到重要位置。
施琅的最终成功
施琅并未因沉寂而放弃,相反,他为了复仇等待了三十多年,终于迎来了复仇雪恨的机会。尽管他对台湾百姓有些不宽容,但不可否认,他在收复台湾中的功绩为清朝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来看,施琅的故事展现了他超凡的耐性与非凡的才能。尽管他早年投降,经历了多次背叛与沉寂,但最终凭借坚持与智谋,在台湾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证明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人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