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的550万大军,在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和190艘军舰的支援下,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向苏联发起猛烈进攻,标志着苏德战争的全面爆发。由于斯大林对战争形势的严重误判,苏联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到1941年9月30日的莫斯科战役前,已经损失了超过300万士兵,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沦陷,96%以上的飞机被摧毁,武器装备损失惨重,整个苏联几乎濒临灭国的边缘。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德军发动进攻之前,苏联也曾有过一个名为“大雷雨计划”的入侵德国的军事计划。许多人认为,德军能够迅速占领苏联领土,主要是因为他们先发制人,苏联未能及时做出反应。如果苏联提前执行“大雷雨计划”,战争的局势可能会大不相同。那么,这种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静夜史认为,若苏联先行进攻德国,战争的走向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可能。
1. 苏联出师不利,被德国击败
一些人认为,苏联本来计划在1941年6月12日大举进攻德国,但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了7月,给了德国先发制人的机会。真的是这样吗?静夜史认为,这并不完全是事实。当时的苏联形势决定了,苏联根本无法先发制人。
自从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并开始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改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发起了“大清洗”运动,这场政治运动导致无数优秀的党政军人才被清除,尽管为斯大林扫除了政敌,但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清洗后的苏联红军,军官的素质急剧下降,许多指挥官仅有初中水平,根本无法应对现代战争。
此外,苏联在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开始逐步扩展自己的领土,吞并了波兰东部、芬兰东部及波罗的海三国,这让德方感到威胁,希特勒迅速将部分兵力调往东线准备迎战。当苏军推进至德占领的比萨拉比亚时,德国也早有准备,并在其西线布下了防线。此时苏军没有采取出其不意的打击,失去了战术上的突然性,因此即便苏联发动进攻,其结果也可能像苏芬战争一样,仅凭人海战术获得一场“胜利”,但最终面对德国的强大抵抗,苏联进攻将注定失败。
2. 苏联先胜后败,最终被联合绞杀
很多人将苏联视为二战的共同发动者,但事实上,苏联在战争爆发之前并未完全打算与德国对抗。苏联的目标一直是将无产阶级革命推广到全球,特别是在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政策基础上,苏联希望各国独立建立苏维埃政权,并最终加入苏联。为了推动这一革命,苏联曾试图向波兰发动大规模进攻,建立波兰苏维埃共和国,然而,随着苏波战争的失败,苏联的欧洲革命计划也宣告破产。
斯大林深知苏联的强大俄罗斯至关重要,因此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试图在强大国家基础上输出革命。到二战爆发时,苏联实际上希望通过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革命。如果苏联在1941年先发制人,战争的性质就不再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内战,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决。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共同的敌人而联合起来,这对苏联来说极为不利。
尽管苏联有可能在战争初期对德国取得一些胜利,但从“大清洗”的后果来看,苏联最终很难取得全面胜利。即使苏联在早期获得优势,最后也很可能面临被资本主义国家联手打败的命运。
结语
静夜史认为,苏联应该感激纳粹德国的先发制人,正是德国的攻击掩盖了苏联在战争中的许多计划和目的,避免了苏联全面暴露其意图。如果苏联先发动进攻,二战的历史轨迹可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