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临终时,他在立储的同时,指定了八位大臣负责辅助政务,这些人背后各有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我们来看一下这八位大臣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其中,品级和俸禄最高的两位亲王是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载垣是从康熙帝算起的五世孙,原是怡亲王允祥的后代,世袭亲王爵。在道光帝去世时,载垣受命辅佐咸丰帝,后来在咸丰朝担任了宗人府左宗正、宗令及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务。他比咸丰年长15岁,论辈分,载垣其实应该管咸丰叫叔叔。
另一位郑亲王端华,封号可以追溯到大清开国时期。他的祖先是大清的奠基者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的儿子,经过世代传承,端华是郑亲王的七世孙。与载垣一样,他在道光帝临终时被指定协助咸丰,并在咸丰继位后担任了领侍卫内大臣。和载垣一样,端华也曾随咸丰帝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
除了这两位亲王外,还有一位名叫肃顺的宗室成员。肃顺是郑亲王的庶出子,他虽然是宗室,但比端华的地位低了不少。道光年间,肃顺只是一个散秩大臣,职位远不如那两位亲王。然而,咸丰帝继位后,肃顺逐渐得到重用,从护军统领、御前侍卫开始,逐步升迁为都统、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重要职务,最终成为咸丰朝的政治红人。
此外,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景寿,他的家族背景非常显赫。景寿的祖父因功在乾隆年间获得了世袭爵位,并且这个爵位是“世袭罔替”,意味着世代相传。景寿的哥哥原本应该继承这个爵位,但不幸去世,最终由景寿继承。景寿不仅是咸丰帝的御前大臣,还与咸丰帝的亲王恭亲王奕訢有着姻亲关系,因而在宫廷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另外,还有一位满洲贵族穆荫,他是满洲正白旗人。在咸丰朝,他担任了军机大臣和兵部尚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穆荫曾参与与英法谈判,并因一次外交失误导致英方代表被扣押,事件最终引发了外交危机,穆荫因此被调离了重要职位,改派去护驾。
这八位大臣中,除了三位宗室成员和景寿、穆荫,还有三位汉族大臣:匡源、杜翰和焦佑瀛。这三人都曾在道光年间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成为军机大臣。杜翰尤其重要,因为他是咸丰帝的帝师杜受田的长子,而杜受田在咸丰继位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清朝的中央官制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中枢部包括内阁、军机处和六部,负责大部分的行政事务。佐理部包括都察院、理藩院等,负责监督和管理。帝室部主要涉及宗室事务,如宗人府和内务府等。咸丰帝临终时,载垣、端华和肃顺等人的职务都与这些机构紧密相关,他们的身份和职务确保了他们在政务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内阁长官为大学士,军机处长官为军机大臣,六部的长官则是尚书。肃顺担任过户部尚书,穆荫则是兵部尚书,其他大臣如匡源、杜翰和焦佑瀛也在军机处担任重要职务。载垣和端华担任领侍卫内大臣,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宫的安全,地位非常特殊。
这八位大臣的身份和职务使他们有能力在当时的政局中稳住局面,承担起“赞襄政务”的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并未如预期那样顺利,因为在咸丰帝的临终安排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她的出现改变了清朝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