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最终胜利。战争结束后,志愿军开始陆续回国,但有5个军队仍然被留在朝鲜。这些部队的留驻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防止美国和南朝鲜的军事挑衅,二是协助北朝鲜进行战后重建。那么,究竟是哪5个军被留下呢?它们分别由谁指挥呢?
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被留在朝鲜的5个军分别是:第1军、第16军、第21军、第23军和第54军。下面,让我们一一了解这些军队的历史和指挥员。
首先是第1军,由唐金龙担任军长。唐金龙,1912年出生在湖北汉川。家境贫困的他,在年少时便开始做长工谋生。1931年,他加入了革命队伍,投身于土地革命战争,在湘鄂西地区的反“围剿”作战中屡立战功。长征胜利后,唐金龙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了第120师358旅715团副营长,并在百团大战中英勇作战,负伤右腿残疾。尽管如此,唐金龙依然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屡次获得战功。1958年,第1军按命令撤离朝鲜。唐金龙后来成为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并于1967年去世,享年55岁。
接着是第16军,由潘焱担任军长。潘焱,1916年出生于河南新县。1929年,他加入了革命队伍,参与了土地革命战争,并三度负伤。解放战争期间,他随刘邓大军四处征战,长期担任重要职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带领第16军赴朝作战,并在1955年晋升为少将。1958年,第16军撤回国内,潘焱之后长期在北京军区工作,并最终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99年,他因病去世,享年83岁。
然后是第21军,由吴咏湘担任军长。吴咏湘,1914年出生于湖南汨罗。16岁时,他加入红军,起初担任谍报员,后升任连长、营长等职。抗战期间,他长期在新四军担任重要职务。解放战争中,吴咏湘随第三野战军参与了华中和华南地区的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第21军赴朝作战,并在1958年撤回。1970年,吴咏湘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56岁。
第23军由钟国楚担任军长。钟国楚,1912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18岁时,他加入红军,投身反“围剿”作战。抗战后,他随新四军转战南方,参加了多次战役。解放战争期间,钟国楚参与了淮海战役等重大战斗,表现出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带领第23军赴朝作战,1958年回国后转任其他重要职务。1996年,钟国楚因病去世,享年84岁。
最后是第54军,由丁盛担任军长。丁盛,1913年出生于江西于都。1930年,他加入红军,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抗战时期,他多次参与重要战役,并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第54军军长,并带领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第54军撤回国内,丁盛之后担任多个军区职务,并参与了对印自卫反击战。1999年,丁盛因病去世,享年86岁。
这五个军的指挥官们不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也为朝鲜的战后重建和防御外部威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应当铭记他们的付出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