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记忆里,提到“阿斗”这个名字,多数人会想到刘禅,而这个名字背后却伴随着极大的争议。大家普遍认为他是个“废物”,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智者辅佐,他依然成了蜀汉灭国的皇帝,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然而,刘禅真的是一个毫无作为的帝王吗?在他长期在蜀汉的历史中,他真的只不过是个没有价值的傀儡吗?
这个问题或许难以用现代的眼光来回答,但诸葛亮的一个小小举动,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就在诸葛亮临终前不久,刘禅派使者前来探望诸葛亮,临别时的一个问题让诸葛亮松了一口气——这个看似愚笨的年轻皇帝,或许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无知。
刘禅的生活充满了动荡和不平凡。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没有简单过。还在婴儿时期,他就曾经历过长坂坡的战斗,那场战斗中,赵云一人七进七出拼死救回刘禅,而刘禅则在旁边不停地哭。后来,刘禅还差点被自己的母亲孙夫人带走,幸好赵云和张飞及时阻止,刘禅才没有成为江东政权的一颗棋子。
直到刘备建立蜀汉后,刘禅才被立为太子,开始学习治国理政。在诸葛亮的指导下,刘禅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为了让他全面发展,刘备还特别要求他学习骑射。在成都北部有座山,因为刘禅在这儿学骑射,这座山被命名为“射山”。
然而,刘备去世后,刘禅才真正开始担负起蜀汉的重任。当时他才十六岁,年轻且缺乏经验,蜀汉的政权大部分交给了诸葛亮处理。刘禅的责任更多是象征性的,他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君主,而实际权力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诸葛亮辅佐刘禅的这些年,确实为蜀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复兴汉室的事业上,他六次北伐,几乎倾尽全力。但命运无情,最终诸葛亮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了建兴十二年秋天,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清楚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这时,刘禅派遣的使者李福前来,诸葛亮和他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临走时,李福提到刘禅有个未曾问过的问题,这个问题让诸葛亮顿时明白了,刘禅并非完全没有自觉。
李福回来后,再次向诸葛亮请教,原来刘禅关注的不是别的,而是接替诸葛亮的后继问题。刘禅提出了谁来接任丞相的疑问,诸葛亮也明确给出了答案:蒋琬。对于未来的安排,诸葛亮没有再多说。李福回去后,将这个问题和答案传达给刘禅。
这时,刘禅收到诸葛亮的遗表,这份遗表中有诸葛亮对刘禅的深情,以及他对自己死后事务的安排。诸葛亮特别提到,自己家里有桑树和土地,死后不要让刘禅特别照顾自己的家人,要薄葬。这封遗表让刘禅深感痛惜,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相父的庇护,今后必须独自面对蜀汉的未来。
从刘禅让李福询问接班人问题这件事来看,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不仅意识到自己必须为未来做打算,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成熟。刘禅的这种表现,给诸葛亮带来了安慰,让他明白,刘禅并非没有理智,而是只是因为年轻和缺乏经验。
刘禅能够平衡“荆州派”和“益州派”这两大派系的关系,也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渐进成熟。这种平衡能力,正是他逐渐懂得如何治理国家的一个标志。
此外,刘禅关心诸葛亮儿子是否会继承丞相的职务,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权力的重视。他不希望丞相的权力被继承,而是希望蜀汉的政权能继续由他掌握,而诸葛亮显然也理解到这一点,才在遗表中做出了相关安排。
刘禅看到遗表时,可能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父爱,他深知相父不仅为蜀汉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一直在为自己考虑后事。无论如何,刘禅决定秉承诸葛亮的遗愿,尽最大努力来继续维持蜀汉的稳定。
事实上,刘禅的一些举动证明了诸葛亮的判断并不差。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百姓和士兵的哀悼中,刘禅表现出了自己对诸葛亮深厚的感情。他也展现出了处理政治对手的果断。在李邈公然辱骂诸葛亮之后,刘禅没有犹豫,迅速下令将李邈处死。这一举动显示了刘禅的决心和坚守,不仅为诸葛亮报仇,也证明了他对国家的忠诚。
在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带到洛阳,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刘禅毫不掩饰自己对蜀地的喜爱,尽管大臣郤正提醒他要假装伤感,但刘禅依然表现得非常轻松。这一幕成为“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展现了刘禅的豁达和顺应局势的能力。
刘禅的一生,或许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愚昧无知。他在位40年,最终活得比许多皇帝都长,稳稳地活到了65岁。回头看,或许正是他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了相对的平衡,使得自己能够“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