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7日的北京,在首都医院的病房里,一位特殊的病人缓缓闭上了双眼。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一个见证了从封建帝制到新中国建立的传奇人物。
时间回到1908年12月2日,北京城笼罩在严寒中。年仅两岁九个月的溥仪被抱上太和殿的龙椅,成为大清帝国的皇帝。据清宫档案记载,登基大典上,小皇帝被繁琐的礼仪吓得哇哇大哭,摄政王载沣在一旁急得连连安抚:"快完了,快完了!"这句不吉利的话,竟成了大清王朝的谶语。
1912年2月12日,在养心殿,隆裕太后含泪颁布了退位诏书。六岁的溥仪还不明白"退位"的含义,依然在紫禁城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帝王生活。直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兵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这个延续了五百多年的皇宫才真正告别了它的最后一位主人。
溥仪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1934年3月1日,他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长春第三次"登基",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页。1945年8月19日,在沈阳机场准备逃亡时,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开始了他的战犯生涯。
转折发生在1950年7月31日。这一天,溥仪被引渡回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起初,这位曾经的皇帝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连袜子都要别人帮忙穿。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耐心教导他自理生活,还让他参加劳动改造。渐渐地,溥仪学会了缝补衣服、种植蔬菜,甚至还能给其他战犯理发。
1959年12月4日,是溥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毛主席签署了特赦令,溥仪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当他从管理所所长手中接过特赦通知书时,这位曾经的皇帝热泪盈眶。后来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我获得了新生,这是真正的解放。"
特赦后的溥仪被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每月工资60元。他学会了给植物浇水、施肥,和普通工人一样骑着自行车上下班。1960年11月28日,溥仪拿到了崭新的户口本,职业栏上写着"植物园工人",这是他第一次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生活。
最让溥仪感动的是1961年3月23日,这一天,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关切地询问他的生活情况,还特意嘱咐:"要找个合适的伴侣,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组织的关心下,溥仪与护士李淑贤相识,并于1962年4月30日结婚,终于过上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晚年的溥仪致力于整理历史资料,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深刻剖析了自己的错误。这本书后来成为研究晚清至民国历史的重要史料。1964年12月30日,溥仪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新的身份继续为国家服务。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1岁。根据家属意愿,他的骨灰最初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直到1995年1月26日,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将他的骨灰迁至华龙皇家陵园,这个最后的归宿,似乎也为这位末代皇帝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溥仪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型。他从皇帝到公民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蜕变,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如今,当我们走进故宫博物院,似乎还能感受到那个三岁孩童在太和殿登基时的啼哭声,而这哭声背后,是一个古老帝国最后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