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段谷之战,胖猫的解读与我的看法有所不同,下面是我个人的分析。
首先,我并不认为姜维最初的目标就是攻打上邽。从他与邓艾多年的交战经验来看,姜维应该清楚,从祁山出发,要直接突破邓艾的防线、攻占上邽并不容易。如果真这么简单,姜维也不需要胡济的援助。
其次,姜维转向进攻武城山,应该是有预案的。因此,当在祁山遇到邓艾的阻击时,他能迅速调整计划。然而,邓艾的反应非常及时,他守住了阵地,这使得姜维的进攻受阻。
第三,在无法攻破武城山后,姜维决定强渡黄河并转攻上邽,我认为这并非是事先的计划,而是临时决定的策略。因为如果姜维一开始就锁定了上邽作为目标,他根本不需要在武城山浪费时间和兵力。如果他早知邓艾在武城山固守,他应该第一时间渡河进攻上邽。姜维的军队行进速度快,但补给却不充足,每浪费一天就多一天断粮的风险。而转攻上邽可能是因为那里有麦田,可以为军队提供补给。
第四,关键点在于姜维何时通知胡济增援。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姜维是在武城山进攻不利时才向胡济请求支援。虽然胡济从汉中到上邽的距离较远,根本无法及时赶到与姜维汇合,但姜维估计是想通过上邽的麦田获得补给后,先偷袭上邽并坚守,等待援军的到来。但这一计划显然被邓艾识破了,姜维未能及时得到补给,最终陷入断粮的困境,只能撤退并试图与援军汇合,结果被邓艾击败。
第五,尽管姜维成功牵制了邓艾的部队,但由于他深入敌境、长时间行军,而且没有得到补给,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而邓艾则没有这个后勤问题。
感谢胖猫对这一话题的详细分析。因为《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对蜀汉和吴国的描述较为简略,这使得我们对许多战役的具体细节了解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推测和判断来填补这些空白。
我一直认为姜维早早就联系了胡济,而不是在战斗过程中才临时决定求援。看看姜维之前几次北伐的情况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在洮西之战中,姜维打败了魏军的主力,但面对陈泰的援军,他没有继续进攻,而是立即撤退。这足以说明,姜维在用兵上非常谨慎,尤其在后勤方面,做得非常精细。他对粮草的管理不输邓艾,甚至曹操曾评价过姜维非常精密,考虑周到。
姜维在攻打祁山和武城山时,一定有故意制造假象的成分,目的是引诱邓艾出击。姜维绝不可能在敌人腹地随意进行大规模的迂回作战,除非他背后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例如,调动魏军的主力。姜维的用兵如神,一方面为的是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也在为后续的战斗做好准备。
此外,姜维与胡济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从蜀汉的政坛上看到一丝端倪。虽然蜀汉政坛表面上平和,没有像魏、吴那样的权力斗争,但暗地里的权力斗争还是存在的。例如,张翼和廖化就对姜维心生不满。胡济的背景更为复杂,他曾任丞相的主簿,与丞相关系密切,因此姜维在调动胡济时,应该是有所依托的。
关于胡济是否会违令,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他根本没有出兵,二是他出兵了,但未能有效打击祁山,最终撤兵。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姜维如何从祁山突围而出,可能是他军队的机动性和姜维的指挥能力决定了他能够成功撤退。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也能解释姜维在后期的行动,为何将更多的兵权交给了其他将领,如王含和蒋斌,甚至不追究胡济的责任。
总之,姜维的北伐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战役,除了军事上的策略,背后的政治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