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影像拍摄风貌横跨东北各地,时间大多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内容涵盖农业、城镇风貌、战争遗址、民俗与日常生活等多种场景。以下按时间与地点整理为要点,便于理解与消化。
- 1930年,东北高粱打籽的画面。高粱是东北的特产之一,画面记录了收获前的成熟与籽粒初现的情景。
- 1929年,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的公主陵。关于此地“公主”的身份历来有多种说法,经过考证,最有可能的是清朝乾隆帝的第三位公主固伦和敬公主,她生于富察皇后手中,深受乾隆宠爱。清末修建中东铁路时,为避讳,沙俄将此地改名为公主岭,沿用至今。
- 1929年,东北宁蛟河一带的正月灯饰,节日喜庆的灯彩在冬日夜空下闪烁,呈现热闹的民俗气氛。
- 1930年,东北兴京老城的石狮,城市街区的古城风貌与石雕守护神一起成为镜头焦点。
- 1929年,公主岭(怀德)农业试验场的牧场景象。20世纪20年代附近的试验场内,绵羊低头吃草,安静而悠闲。
- 1930年,东北蛟河附近的木材加工点,工人正在对木材进行修整,画面展现出林区的粗犷劳动景象。
- 1930年,东北老岭的巡警在河边捕捉鱼虾,日常治安与自然环境在同一画面里并存。
- 1930年,东北兴京苏子河北岸的日俄战争遗址,历史痕迹在河岸和荒野之间若隐若现。
- 1930年,大石桥一带的红旗山古战场,涉及中日、日俄两场战争的历史印迹在此处留存。
- 1929年,公主岭(怀德)农业试验场内的绵羊在斜阳下悠闲地吃草,画面宁静而有农场气息。
- 1932年,吉林市省公署前街一带的情形:伪政府吉林省公署前大街在此出现,左侧矗立着驻吉林东三省保安副司令部,描绘出那段特殊时期的政权与城市结构。
- 1930年,东北蛟河附近的编筏活动,展示了水上交通与渔民日常的劳动场景。
- 1930年,东北熊岳城(盖州南)青龙山喇嘛洞的景致。洞口站着一个小孩子,居住环境显得简陋而朴素,反映出地区民居的条件。
- 1930年,东北吉林市的木屋,呈现出典型的北方木质建筑风貌及家庭生活氛围。
- 1930年,东北四平街景。20世纪30年代的四平街人来人往,街上有黄包车与马车穿梭,现代化初现的同时也保留传统交通方式,如今这里被称作“英雄大道”。
- 1930年,东北朝阳北塔(锦州朝阳)。朝阳内耸立着两座塔,距离分离且各自独立,外观只有四角。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交通要道,唐代称为营州,设有总管府或都督府。北塔据传为唐代所建,具体年代尚不能完全考证。
- 1930年,东北吉林市的木屋群,呈现出北方农村与城市边缘地区的木构建筑风貌。
- 1930年,东北20世纪30年代的四平街。画面中一位满洲女性面带微笑,牵着一头驴马,驴身上驮着物件,路人在旁东张西望,街景显得热闹且充满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