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在十七岁时,凭借着一股勇气和胆略,单刀击退一群海贼,名声大噪。他的事迹不仅让他从普通百姓一跃成为了官员,还获得了“江东猛虎”的外号。
这也是东汉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一大特色。东汉虽然临近灭亡,但地方的州郡依然保有强大的军队,这是因为当时的官员几乎都是凭借实际能力上位的,而非依赖名门望族的背景。
与此不同的是,宋朝之后,随着政权的腐化,朝廷的权威逐渐减弱,地方官员的战斗力也日渐下降。到了宋明时期,虽然军队人数庞大,拥有先进的武器,但士兵的斗志却大幅下滑,一旦遇到外敌,往往难以抵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逐渐崇文抑武,社会风气趋向文弱,失去了尚武精神。
在科举制之前,古代官员多由地方推荐产生。获得推荐的前提,不仅是学识和文才,还要有实际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拥有出众的武艺和胆略,同样可以被推举为官。例如,孙坚就是凭借勇斗海贼的事迹,获得了县尉的职位,进入了仕途。
当时的东汉,钱塘江一带的海贼猖獗,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天,海贼头领胡玉带领一群盗贼在江边分赃,附近的商船都因害怕贼寇而停泊。孙坚当时和父亲一同出行,看到周围的商船纷纷避开,他心生愤怒,觉得作为大丈夫,不能让贼寇嚣张。于是,他要求父亲带人上岸反击。然而,父亲因担心他年轻不懂事而拒绝了。孙坚不甘心,他自己带刀跳上岸,偷偷潜行接近盗贼。
他观察到,贼众混乱无序,没有防备,便想出一个巧妙的计策:他在远处故意显得像是在指挥军队,模仿军官的口令,吓得海贼们四散逃跑。孙坚趁机追击,成功斩杀了一名海贼,收获了大量战利品,并因此获得了斩首的功勋。
这个英勇的举动让周围的人都为之一惊,孙坚的名声也传到了州郡。很快,他便被当地政府征召,担任了县尉。这是东汉时期的官员晋升机制,凭借真实的能力和战功,人们不再需要依靠科举考试。
孙坚的晋升并没有就此止步。之后,他历任多个职务,包括郡司马、县丞等职。与后来的宋朝相比,这样的晋升速度和途径,体现了东汉时期对武功和勇士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强调文才。
然而,随着黄巾之乱爆发,孙坚被任命为招募义兵,转职为军司马,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包括平定黄巾军和征讨叛乱。这时,孙坚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官员,还成为了一位能指挥军队的将领。这一点,与宋朝后的官员截然不同,后者往往只是纯文官,一遇到战争就束手无策。
当董卓乱政,孙坚已是州部级高官,参与了诸侯联手讨董的战争。与后来的宋朝官员不同,东汉的官员大多数都有从军的经验,既能治理地方,又能带领军队作战。正因为如此,尽管东汉末年政权动荡,地方上依然拥有强大的军队。
然而,到了宋朝,官员选拔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朝廷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崇文抑武。这样一来,士人失去了对军事的兴趣,官员们的战斗力大幅下降,社会也失去了如孙坚、刘备、曹操等“三国英雄”式人物的土壤。
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宋朝将文官和武将分开,通过科举制度严格筛选官员。即使像孙坚这样具备非凡能力的人物,若生于宋朝,也只能依赖科举考试,最终可能沦为普通文人。这样的制度,最终导致了宋朝及其后的明朝战斗力的严重下滑。
因此,东汉时期,地方官员的“武力背景”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也让他们在应对外敌入侵时,依然能保持强劲的战斗力。与之对比,宋朝之后,官员的“文官化”导致了他们面对战争时的无力,最终在外敌入侵时屡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