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三亚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当时设立了临振县,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发展史。
从西汉到清朝结束,临振县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到了1905年,正式升格并改名为崖州直隶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了州的建制,崖州升为直隶州之前的行政区域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普通的崖县。无论叫崖州还是崖县,长期以来它们的治所都在崖城。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之后,新的中国政权下的崖县县城仍然坐落在崖城。既然崖城作为县城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为什么在1954年要把县城从崖城搬到三亚镇呢?
看了相关的资料以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 行政区划的中心变化。1952年以前,崖县的行政区域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分布,崖城位于中部;而在1952年的区划调整后,崖城成了崖县的西部角落。把县城迁到三亚镇,更有利于对整个区域的治理与管理。
2) 水网与港口条件。古往今来,城镇多依水而建。三亚镇处在河流与大海的交汇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且拥有深水良港,交通与海上运输条件优越;此外它又处在崖县行政区域的中心位置,作为县治和大型城镇的选址非常理想。因此把县城迁到三亚镇,可以更好地发挥水陆交通的便利性。
3) 交通网络的驱动。上世纪50年代初,海榆东线、海榆中线、海榆西线三条国道陆续开工或扩建,它们的终点都汇聚在三亚镇周边。于是,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一个重要因素,推动县城从崖城迁往三亚镇,以便更好地联通各方。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如果您有更权威、更准确的认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