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晚清时期的老照片,记录了100多年前各类人物的形象与社会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趣味价值。
照片中的第一位是一位年轻美女,她的袄子和裙子都很新潮,剪裁紧贴身形,比传统款式的肥大衣裙要贴身得多,能更好地衬托身材曲线。她的发型也很时髦,妆容精致,显然在当时的女性群体中走在前沿,成了不少女性追逐的时尚标杆。
画面里给人错觉像是四个人在合影,其实只有一个人。她在照相馆里,周围摆放着多面镜子,拍出的照片通过镜子的反射,360度无死角地呈现出她的身形与姿态。这样的立体展示拍法,在晚清时期特别流行,因为当时要拍下一张完整的自我形象,需要把从各个侧面都呈现出来。
另一张照片讲述的不是时尚,而是历史的另一侧:一名瘦弱的囚犯被押送到菜市口,等待处斩。影视剧里常出现“午时三刻,菜市口问斩”的场景。这里的时间定在午时三刻,是因为这段时辰阳气最盛、死者的魂魄据说也最易散去;地点选在菜市口,是因为人来人往,公开处决起到警示作用。
还有一幕镜头讲述的是人们对照相机的态度与认知。围观的人盯着镜头,指指点点,心想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谁也没想到,这一幕被定格下来,真实地反映出晚清百姓起初对照相机的认知过程。起初,人们把它当作“摄魂机”来排斥;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逐渐被接受并广泛使用。
在晚清的众多农业照片中,记录水果种植的画面相对少见,但并非没有。这组照片对照显示,当时水果的种植已经具备相当高的专业化水平,田间管理和品种培育都呈现出较高的水平。
另外一幅画面里,男子留着一条大辫子,编得整齐而长,几乎垂到地上,可能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剪过。这样的发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打理,日常劳动中往往不方便,甚至会成为行动上的累赘。
至于人们对美的观念,也并非如戏剧和故事里说的那样“天下美女,皇帝想选谁就能选中谁”。历史上皇帝选妃,首先看的是出身门第、血统的高贵,其次是人格品性,是否具备“母仪天下”的气度与魄力,至于外貌的影响往往排在次要位置。就像历史记载中的瑾妃,年纪不过三十出头,身形偏胖,和人们对“美貌”的常识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换句话说,外表并非皇帝选妃的决定性因素。
同样有趣的是对发型的评说。清朝男子普遍剃发留辫,日常打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每天都梳洗。除了极少数达官显贵,一般普通人很难如此精心打理,所以有史料提到辫子久而不洗常常散发出味道的说法。这些细节反映了当时生活的现实与习俗。
这组照片中最难得的一幕,记录了晚清江边的生活场景。画面中的人可能是靠在江边拉活的苦力,为了抢生意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大打出手,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劳动者在生计压力下的日常与生存状态。
总的来说,这些影像以多角度、微细节的方式,穿透百余年的时光,向我们呈现了晚清社会的时尚审美、风俗习惯、对新科技的接受过程,以及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