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是在晚清时期,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的一支民间团体。它由拳民、秘密结社的人和练拳习武的群体组成,村村都能听到“拳坛”的传说,家家都有人练神拳。京津一带的大街小巷,也时常能看到头裹红布、手持大刀的义和团拳民形象。
他们自称“扶清灭洋”,以此作为口号。号称刀枪不入、无坚不摧,其实这是一群被迷惑、带着强烈仇洋情绪的人,被慈禧太后利用来实现政治目的。日军押着义和团拳民去刑场时,義和团对洋人发动了猛烈攻击,结果却遭到洋人强烈反击,双方都付出代价。许多无辜的中国人因为被怀疑是拳民,也惨遭杀害。
在斩首的场景里,围观的群众看得麻木。慈禧太后错误地以为义和团身上“似乎存在着某种能够抗衡西方力量”的东西,拳民们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只是自我欺骗。日军俘虏了大量自称义和团拳民的参与者,绝大多数其实是贫苦的普通人,他们被煽动、蛊惑,根本没有传说中的“刀枪不入”的技能。
资料显示,当时义和团拳民对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都持仇视态度;用过洋物的,比如纸烟、小眼镜、洋伞、洋袜等,都会被视为必须斩杀的目标。这也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现象: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很多无辜人因为被误认成拳民而遭害。流传着一句话:“义和团出征,寸草不生,泥沙俱下!”
义和团的旗帜与武器一出现,便给外国人留下“见人即杀、亦不分善恶”的印象。他们说到底是要向北方推进,遇到教堂就放火烧之。拳民们手里拿着大刀、长矛、烧火棍、钉耙、锄头等,头上缠着形形色色的布,夜里挑灯笼浩浩荡荡地冲向各国在华使馆,结果往往是送命,死者不在少数。
在要被处决的时候,拳民们排成一排跪着准备就斩,旁边的老百姓看着热闹。由于拳民们错误地处决了许多中国人,这些被斩的人往往得不到同情。日军最终对义和团拳民实施处决,而义和团也曾经纵火焚毁过外国领事馆。
被破坏的外国领事馆与日后的历史记忆,成为这段时期最痛苦也最复杂的画面之一。八国联军进入中国时,冲突与报复并存,既有外国军队的武力行动,也有内部的混乱与无辜民众的伤害。
总体来看,义和团在这个历史阶段承载着民族情绪与反封建的冲动,但他们的盲目暴力与对无辜的伤害,也让这段历史留下了深刻而复杂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