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网友看了我分享的《蒙古族的贡献——“锅片申”散落在晋冀的成吉思汗后裔》后留言,说自己也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现居甘肃省白银市,已经改姓赵。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黑虎赵”这个姓氏的来源。 在甘肃省靖远和会宁交界的黑虎岔地区,生活着近万户赵姓人家,他们统称为“黑虎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赵”姓并不是普通的百家姓之一,而是元朝皇室的后代。元朝灭亡后,这些后裔随着军队流亡到陇上,最终定居于靖远和会宁一带。为了隐匿身份,他们改姓赵,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赵”姓人家。尽管数百年过去,“黑虎赵”早已融入当地的百姓生活,成为普通的农民,但他们的祖先故事依旧流传。
黑虎岔村是“黑虎赵”族人的主要聚集地,这里有2000多口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元末明初,他们的祖先最早便在黑虎岔建立了据点,并逐步壮大。村里至今仍保存着他们当年定居的遗址,包括从游牧到农耕过渡的团庄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他们从蒙古人到汉人的逐步融入过程。 据《平川区志》记载:“黑虎赵姓乃列祖也速该之三子,成吉思汗的三弟哈赤温一族也。” 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的首领,他有四个儿子,其中铁木真(即成吉思汗)最为著名。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追谥也速该为列祖,证明了他在元朝皇室中的重要地位。哈赤温早逝,他的后代便继承了成吉思汗分给的土地。 那么,“黑虎赵”的祖先昴空是如何来到甘肃会宁的呢?我们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儿在平定红巾军时崛起,并在战斗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然而,在元朝灭亡后,扩廓帖木儿(也叫王保保)继续在西北地区与明军作战,直到最终兵败。洪武三年(1370年),扩廓带着妻子和家族北渡黄河,途中,许多人被捕或死亡,部分人四散逃亡,“黑虎赵”的祖先就是在这群逃亡者中。 根据历史资料,1370年,扩廓帖木儿的部队经过甘肃,在黑虎岔一带发生过一场战斗,其中,“黑虎赵”的始祖昴空的长子陀喊被明军射杀,昴空痛失爱子,心情崩溃,决定放下武器,带着家人隐居在黑虎岔东侧的老庄沟,并开始过上牧民的生活。 根据“黑虎赵”的家谱,昴空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陀喊在战斗中牺牲,其他几个儿子也各自有了后代。在家谱的记载中,昴空及其子孙最初使用的是蒙古名,如昴空、陀喊、返都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使用汉姓和汉名。到了第三代,家族成员的名字已完全汉化。 当地流传下来的《赵氏家谱》记载了他们的历史和起源,讲述了昴空一家的蒙古背景和他们如何在明朝的压力下隐姓埋名,最终成为了“黑虎赵”。家谱中还提到,昴空在失去长子后,非常痛心,他决定放下武器,过上牧民生活。此外,家谱还记载了赵家族的迁徙历史以及后代的繁衍。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虎赵”族人逐渐融入了汉族社会,他们开始使用汉语并与汉族人通婚。黑虎岔村的文化也因此发生了变迁。现在,黑虎岔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还以其独特的歌唱文化而著称。2014年,“黑虎古调”被申报为白银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多次参与省、市、县的文化活动。黑虎古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是元朝遗民与汉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既保留了蒙古族的长调,又吸收了汉族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短调。 如今,黑虎岔村的人才辈出,不仅涌现出不少军事和文化人才,还有一些人走出国门,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例如,赵琦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将,赵有健在清华大学执教,赵永平也进入联合国工作。此外,还有赵有雄、赵壮壮等一批优秀人才,他们的成就让黑虎岔成为甘肃省内出产清华北大最多的村庄之一。总的来说,黑虎岔村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变迁,更是蒙古与汉文化交融的见证。这个小村庄展现了一个民族如何从战乱中走出来,历经沧桑,逐步融入并传承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