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刘少奇奉毛主席命令,历经数月的艰辛跋涉和种种困难,终于平安从抗日前线返回延安。一回到延安,刘少奇急匆匆地前往毛主席的住处,兴奋地告诉毛主席:“我在华中工作期间,发现了两位非常出色的人才。”
刘少奇提到的两位“人才”,一位是新四军四师的政委邓子恢,另一位则是新四军一师的师长粟裕。刘少奇特别强调,粟裕是新四军七个师中,最擅长打仗、表现最为卓越的一位。多年后,粟裕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军中顶尖的将领,被誉为“无冕元帅”。
早在1938年11月,刘少奇被任命为中共中原局书记,带领团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到了1939年12月,他还特意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认为苏北地区在抗战中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他指出,苏北地理位置优越,连接华北、华中和江南,若能占领该地,不仅能与周围的抗日根据地形成联动,更能为抗战提供坚实的支持。
刘少奇根据战局的变化,建议中共中央将苏北作为新四军的战略重点,指派部分新四军部队北上,八路军的部分力量南下,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此后,刘少奇率新四军在皖东地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并多次主持讨论战略部署,推动华中抗日力量的整合与提升。
1940年6月,刘少奇意识到华东的部队力量虽强,但分散在各地,指挥不便。于是他向中央领导提出建议,要求统一华东的抗日力量。几天后,中央同意了这一建议,正式将华中部队交由刘少奇指挥,苏北、淮北的部队则由彭雪枫和黄克诚领导。
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后,陈毅和粟裕合作,继续推动苏北的抗日工作。尽管苏北地区不仅有日本侵略军,还有来自国民党方面的压力,但粟裕凭借出色的军事策略,成功带领新四军在黄桥一带建立起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在这一过程中,粟裕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华,为新四军的战略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黄桥战役是抗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反“摩擦”战役之一。在粟裕的精心策划下,新四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地形运用和部队部署,成功击败了韩德勤的部队,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战后的刘少奇对粟裕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黄桥战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战役结束后,刘少奇与陈毅、粟裕会合,庆祝这一胜利,并进一步推动华东抗日力量的整合与发展。经过这一战,粟裕的名声进一步传播,成为了刘少奇和中央领导层眼中的重要军事人才。
随后,刘少奇继续关注粟裕的表现,尤其是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后,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并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正式担任一个战略区域的领导职务。在此期间,粟裕展现了灵活应变的能力,带领部队在严酷的战斗环境中屡次获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抗日战场上的地位。
1942年,刘少奇回到延安后,将粟裕推荐给毛主席,并对其能力赞不绝口,毛主席也认可了粟裕的军事才能。粟裕不仅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突出,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屡次担任重要指挥职务,指挥了诸如苏中战役、莱芜战役等一系列关键战役,屡次以少胜多,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指挥才能。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重要指挥角色。尽管由于之前的伤病,身体状况不佳,粟裕依然坚持工作,直至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尽管如此,他依旧不忘战斗,密切关注战场局势,并为战略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1955年,随着全军首次授衔,粟裕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将”。毛主席在授衔仪式上高度评价了粟裕,称他为“最会带兵打仗的人”,并表示:“粟裕比起那些闹着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军中的地位。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将,粟裕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更在国家的军事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在抗美援朝中,粟裕始终是人民军队中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永载史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