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0日,合肥市发布了一则关于“无主古墓”的认领通告,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那时,当地正在建设钢铁厂,施工过程中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古墓。由于包公的故乡就在安徽合肥,很多人猜测,这座墓可能就是包公的。
据说包公葬礼时,送葬队伍浩浩荡荡,竟从7个方向出发,抬出了21口棺材,分葬在不同地点。由于包公生前清廉正直,得罪了不少权贵,所以他死后采用了“疑冢”埋葬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有心人挖掘他的坟墓,这也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做法。
包公的墓地究竟在哪里,一直没有确切结论,尤其是河南和安徽两地关于包公墓的争论,甚至持续了多年,始终未有明确结果。尽管河南巩义声称有一座包公墓,但墓地的规模较小,且缺乏实质证据,因此没人能确认。
当考古专家得知合肥发现古墓的消息时,他们满怀期待,认为包公墓的谜团即将解开。专家组前往现场进行发掘,但却让人大失所望——墓中并未发现与包公相关的任何信息,挖掘的竟是一个假的墓穴。这次发现让所有人都感到沮丧。
然而,随着消息的广泛传播,当地人依然坚信这就是包公墓。有一位村民向专家透露,村子附近似乎有另一座古墓,专家决定再试一次。经过勘探,专家确实确认了这里是一座古墓。随后,挖掘工作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专家不仅发现了一座古墓,还在附近挖掘出十多座古墓。根据墓葬规模的判断,这可能是一个家族墓,但包公是否葬在其中,还需要进一步发掘。
在这次发掘中,专家首先挖掘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墓葬,打开后,墓中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震惊:一座保存完好的金丝楠木棺材赫然出现。这种棺材非常珍贵,能用金丝楠木做棺材的人必定地位非凡,包公作为一品大员,死后用这种奢华的棺材也并不意外。然而,这与包公一生清廉的形象似乎相悖,也让专家感到疑惑。
更让专家感到不解的是,这座墓室的设计异常简陋,空间狭小,陪葬物也十分简单,完全与金丝楠木棺材的奢华不相称。考古人员兴奋地打开棺材,但里面的景象让人失望:除了少量碎骨和一些石块外,没有发现任何其他陪葬品。这也与包公清廉的形象相符。
碎骨的身份无法确定,专家将它们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是一具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的男性遗骸。随着清理工作推进,专家还发现碎石块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经翻译后,证实其中一行写着“孝肃包公铭”。这证明墓主正是包公。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碎石块中,专家还发现了一块刻有包公夫人墓志铭的石块。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包公墓为何有两块墓志铭碎片?而且,棺材内只有包公的遗骨,夫人的骸骨却不见了。难道这只是包公夫人的墓葬?考古专家对这些疑问一度无法解答。
正当专家准备放弃时,一位自称包公墓守墓人的村民出现了。他告诉专家,真正的包公墓并不在他们挖掘的地方,而是在附近一片油菜花地里。专家起初对这一说法不以为然,但为了求证真相,他们还是决定去挖掘这个新的地点。
果然,他们在这片田地里发现了一座古墓,虽然已经遭到破坏,但墓葬的规格依旧符合包公的身份。墓中没有棺椁,甚至棺床也破烂不堪,但专家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残破的墓志铭,并拼凑出了完整的文字,确认这座墓就是包公的。
与此同时,考古学家还从出土的陪葬品中找到了“木甬”——带道冠的神像,这些神像在宋朝墓葬中很常见,二品以上的官员有资格配享。包公作为一品大员,他的墓葬中出现这样的陪葬品并不奇怪。
但专家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包公的金丝楠木棺材会出现在另外一座墓中,而且那座墓的损坏程度显然是人为的,似乎有某个人或势力在故意破坏包公的墓葬。
经过查阅历史资料,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假设:在宋朝末期,金兵入侵时,大规模盗掘了许多墓葬,包公墓也不例外。可能是在那个时期,包公的墓被盗掘,甚至包公夫人的遗骸也失踪了。为了保护包公的遗体,后人将其金丝楠木棺材转移到了一个较隐蔽的地方,这也解释了为何金丝楠木棺材与墓葬的规格不符。
至于包公生前是否清廉,金丝楠木棺材并不直接影响这一点,因为这可能是后人或皇帝的安排,毕竟包公一生为朝廷效力,享受这种待遇也并非不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包公的遗骸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汞的成分。汞是一种常用于古代防腐的材料,也常被用作毒药的成分。这引发了关于包公死亡原因的进一步猜测:他是否是因病死,还是被毒害而亡?史料上确实记载了包公因病去世,但也有坊间流传他被毒死的说法,特别是包公去世前,宋仁宗曾访问过他,之后他迅速去世,这一巧合也让人产生了联想。
无论如何,包公墓的发现仍然充满谜团。尽管难以查明所有真相,但这段历史以及包公一生清正廉洁的形象,仍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